第14章:初见热闹(2008)
2008年的秋天,带着大山深处特有的、混杂着泥土、枯叶与松针的清冽气息,陈小川踏上了前往成都的火车。这是一辆老旧的绿皮火车,它不像那些新型的动车或高铁那样风驰电掣,而是喘着粗气,带着一种缓慢而沉重的节奏,仿佛在向身后的群山告别,又仿佛在艰难地驮负着满车人沉甸甸的希望与忐忑,渐渐驶离他生活了整整十八年的故土。
车厢里拥挤而嘈杂,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混杂的气味——方便面的香料味、汗味、脚臭味,以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属于人群聚拢在一起产生的,湿热的气息。小川找到自己的硬座位置,靠窗。他将那只洗得发白、边角已经磨损的旧布包紧紧抱在怀里,仿佛那是他唯一的庇护所。那张红色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静静地躺在布包最内侧的口袋里,它仿佛一颗跳动的心脏,宣告着他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车窗外,熟悉的山峦在视野中逐渐缩小,变得模糊,最终化为一条起伏的黛色地平线。他努力睁大眼睛,想将家乡的轮廓深深刻印在脑海里。母亲杨秀兰和继父老陈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反复交织、重叠。母亲那双布满皱纹却温暖有力、为他缝补衣裳、为他操劳的身影;继父老陈那沉默寡言却总在他需要时默默支持、递给他一个鼓励眼神的身影。他们的叮嘱、他们的期盼,像山泉一样清澈,又像山石一样坚固,是他踏上未知旅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老师站在村口挥手的画面,也像照片一样定格在他的视线里。那双饱含智慧和善意的眼睛,眼角带着细密的鱼尾纹,却总是闪烁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关爱。王老师是他走出大山的第一束微光,是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是王老师发现了他的聪慧,是他不遗余力地鼓励他读书,甚至自掏腰包为他购买辅导资料。没有王老师,他或许早已像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或者留在村里种地。现在,他要带着王老师的教诲,独自面对这个更广阔、更复杂、也更脆弱的世界了。
火车摇摇晃晃地向前,穿越一个又一个隧道,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隧道外的光线骤然亮起,窗外的景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连绵起伏的山峦开始变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广袤的稻田泛着金色的光芒,偶有农舍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恬静的田园画卷。这种过渡是缓慢的,却预示着他正在一步步远离熟悉的环境,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当火车最终喘着粗气,仿佛耗尽了所有力气般,驶入成都站时,窗外的景象已经与他来时完全不同。田野被密集的房屋取代,房屋越来越高,越来越密,仿佛要将整个天空都挤压出去。空气变得干燥而喧嚣,再也没有山里的清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汽油味、食物的香气、工业废气以及无数陌生人气息的复杂味道。耳边充斥着各种声音,火车的鸣笛、广播里的通知、嘈杂的人声,以及他完全听不懂的本地口音的方言。
当火车停稳,车门打开的那一刻,一股巨大的热浪裹挟着人流汹涌而出。小川随着人群涌出车站,双脚刚一踩到坚实的地面,就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了。他的目光有些恍惚,大脑仿佛瞬间停止了运转,整个人愣在了原地。
成都,这座在地理书上、在老师的描述中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城市,以一种他从未想象过的、令人眩晕的姿态呈现在他面前。这不是县城那种放大版的乡村集市,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能量和动感的巨大有机体。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仿佛是他从未在书本以外见过的摩天巨石。它们的玻璃幕墙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反射出变幻的天空和城市的剪影,显得冰冷而又现代。这些建筑排列整齐,线条硬朗,与他记忆中山村那些低矮破旧、错落无章的土坯房形成了强烈到足以震慑心灵的对比。
车流像奔腾不息的河流,在宽阔平坦的马路上汹涌向前。各色小汽车、出租车、公交车、电动车……它们形态各异,速度极快,鸣笛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交织成一曲他完全无法理解的城市交响乐。这种永不停歇的流动感,让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之中,而他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齿轮,随时可能被甩出去。
街道宽阔而整洁,地面铺着平整的地砖,没有山村泥泞的小路,也没有县城坑洼不平的街道。行人摩肩接踵,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仿佛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他们的穿着打扮是他从未见过的时尚,男男女女都穿着颜色鲜艳、款式新颖的衣服,背着各种各样的包包,手里拿着他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手机。他们的脸上大多带着一种慌忙而自信的神情,与山村里人们闲适、满足,或是饱经风霜的表情截然不同。他们看起来充满活力,仿佛这个城市属于他们,他们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他紧紧地抓着旧布包的背带,感觉自己像个误闯了童话世界的野孩子,或者是一个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古代人。身上那件洗得发白、肘部和膝盖处打了补丁的衬衫和裤子,在这里显得如此突兀,如此格格不入。他能感觉到一些路人投来的目光,那些目光中包含着好奇、探究,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当他不小心在人潮中被推搡了一下,身体失去平衡,撞到一个穿着时髦、妆容精致的年轻女孩时,那种感觉达到了顶峰。女孩发出一声惊呼,包里的东西差点散落一地。她皱着眉头,用一种他听不懂的、语速极快的普通话抱怨了几句,声音里带着明显的不满和嫌弃。然后,她甚至没有看他一眼,只是匆匆弯腰捡起东西,整理了一下衣服,就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小川站在原地,像被定住了一样。他的脸颊火辣辣的,不仅仅是因为尴尬,更因为女孩的反应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城市的隔阂。那种被视为异类、被排斥的感觉,就像潮水一样涌来,瞬间将他淹没。
自卑感,这种在山村里从未有过的情绪,现在却像藤蔓一样迅速在他心中滋长。在山村,他是王老师口中“将来一定有出息”的聪明孩子,是乡亲们眼中勤奋懂事的“陈娃子”。他是那个能在山里跑得最快、采到最多野果、甚至能帮村里老人写对联的“特殊”孩子。但在城市,他只是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乡巴佬”,一个衣着朴素、口音奇怪、甚至连城市基本生存规则都不太懂的异类。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透明人,被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完全忽视,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他想起在县城中学时,那些城里来的同学是如何嘲笑他的口音、他的衣着,甚至嘲笑他不懂流行的事物。那种被孤立、被边缘化的感觉再次袭来,比在县城时更加强烈,更加令人窒息。他站在巨大的火车站前,看着人流涌动,车水马龙,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渺小。
但很快,他又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手心,带来一丝疼痛,也带来一丝清醒。母亲临行前的叮嘱——“小川,到了外面要好好读书,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妈和你爸都在家等你”——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继父老陈虽然话不多,却将家里仅有的积蓄几乎都给了他,那沉甸甸的钞票不仅是学费,更是他们所有的希望。王老师临别时那充满信任的眼神,仿佛在说:“我相信你,小川,你一定行!”还有那位素未谋面的恩人,“栋梁基金会”的“林伟东”先生,如果不是他多年的默默资助,他甚至连在县城上学的机会都没有,更不可能来到这里。
这些沉甸甸的爱和期盼,像锚一样将他固定在现实中。他来这里不是为了看风景,不是为了融入这座城市的光鲜亮丽,他来这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改变命运!
他按照录取通知书上详细的地址说明,费力地找到公交车站,听着报站器里他不太习惯的普通话,转乘了几趟公交车,最终抵达了位于城郊的成都大学。
大学校园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气宏伟派。巨大的校门,宽阔的主干道,两棵阔旁绿树成荫,草坪修剪得整整齐齐。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楼,一座建筑座高大而雄伟,着着一处属于高等学府的庄严和宁静。与喧嚣的市中心不同,校园里虽然人来人往却多了一份青春的活力和社区感。
新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在校园里,拖着行李箱,背着双肩包,脸上洋溢着兴奋和期待。他们沿着指示牌,朝着不同的报到处走。小川默默地跟在人群后面,尽量不引起人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