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知识的翅膀(2005-2006)
时间仿若被加足了高压的列车,呼啸着进入了2005年下半年。空气中再没有了初秋的微凉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乎凝固的紧张。陈小川,这个从大山走出的少年,正式踏入了中国高中教育中最关键、最残酷也最充满希望的一年——高三。冲刺高考,四个字像一座巍峨的巨山,压在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身上。
整个县城高中,从高高在上的校长到一线任教的老师,从懵懂紧张的学生到望子成龙的家长,所有人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包裹胁迫,卷入了一个名为“高考”的巨型漩涡。校园里随处可见倒计时牌,鲜红的数字一天天跳动,类似于催命符。成就教学楼的走廊里贴满了各种励志标语,“拼搏百日,梦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字句都透着一股悲壮。甚至连县城东南巷的空气,都仿佛是这种近乎平常的备考心血管所渗透,弥漫着一股焦躁和心灵。
高三的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炼狱。凌晨五点多,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有针对性的起床铃便划破夜空,将学生们从短暂的休息中唤醒。来不及洗漱,便要冲到操场,在料峭的寒风中进行集体跑操,吸入的空气仿佛都带着冰碴。跑操结束,回到教室,就是震天的早读声。陈小川用他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和大家一起嘶吼着背诵文诗词、英语课文,那些拗口的音节和复杂的语法,在这一刻都变成了即将注入力量的咒语。
白天的课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第一课接着第一课,大脑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不停地接收、处理信息。短暂的休息后,是长达四个小时的晚自习。当晚上十点多,学安排时拉下电闸,宿舍楼陷入一片黑暗时,对于陈小川来说,白天的战斗才刚告一段落。他没有熄灯就寝的选项,总是悄悄地掏出藏手电筒,或者来到灯火尚明的走廊祈祷,就着微弱的光线,继续与题海搏斗好的,与知识缠绵,直到深夜,甚至凌晨。
他深知,高考不是一场公平的游戏,为不同的人方面相去甚远。他没有命运的家庭为他铺路,没有可以继承的产业为他兜底。他所有的筹码,所有的,都压在了考试上。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是通向更流畅世界的独木桥。因此,他必须比人都更加努力,更加拼命。
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甚至处于冲刺阶段,睡眠时间被压缩得更短。长期透支的身体发出了无声的抗议——黑眼圈像浓重的遮光罩在眼下,脸色因为缺乏休息而苍白且缺乏血色,偶尔会感到头晕和胃痛。但他对此毫不在意,仿佛身体只是一个承载他灵魂和大脑的容器。只要这个容器还能运转,还能支撑他的学习,他就必须将所有的能量,榨干的每一分体力,都毫不留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渴求中。
他的课桌,说是学习的平台,不如说是一个微型的知识战场。上面堆满了厚厚的教材、打印得密密麻麻的资料、写满了批注的试卷,以及各种参考书,凌乱却是小区。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堆“废墟”中准确地需要他的那本书、那张纸。他的笔记本上面垫着他心这血的形状,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老师课堂上不经意间点出的重点、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独到思考、反复推敲的解题思路,以及暂时无法理解的疑问,每一页都写得满满当当,很少有空白的地方。他就像一台永不停息、饥饿难耐的机器,贪婪地吸收着眼前的一切知识,试图将它们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早读课上,他不是简单地朗读,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融入其中,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相当于每个字都进脑子里。课堂上,他像一个海绵,聚精会神地吸收着老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个例子。课间休息,当其他同学三三两两地结伴去操场上短暂的放松,或者涌向喧闹的小部买零食时,陈小川总是独自坐在座位上,争分秒地复习学的内容,或者埋头解决刚刚遇到的问题。晚自习结束,当大多数同学带着一身疲惫,迫不及待地奔向宿舍准备结束这漫长的一天时,他会突然发现一个被路灯照射不太亮的国外静楼道,或者拉紧宿舍的床帘,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借助手电筒微弱的背书,继续刷题、照射弱背的书,继续刷题、照射弱背的书,与时间赛跑。
高三的模拟考试类似于家常便饭,密度大得惊人,几乎每周都有。这些考试不仅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冰冷检验,更对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每一次成绩列出,都是一次震荡。成绩拔尖的学生,信心倍增,步履轻快;而成绩不理想的,对蜡染深刻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关注,情绪低落。陈小川的成绩当年级别里一直保持在前列,尤其是在他擅长的文科科目,如语文和历史,几乎稳居高年级。这给了他巨大的信心。然而,理科仍然是他的相对薄弱项,特别是物理和化学,那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是他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攻克的难关。为了不让理科拉低总分,他在这些科目上倾注了比文科更多的努力。
巨大的学习压力、残酷的排名竞争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高三的学生普遍呈现出一种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有时候,即使是意志力坚强的陈小川,也会感到一种深沉的迷茫和透骨的老人。在那些漆黑的深夜,或者解题不顺的时刻,他会忍不住问自己,这样拼命,牺牲了睡眠、健康和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到底是为了什么?未来的路,真的像书本里绘画的那么美好吗?自己真的能成功吗?真的能依靠这个依靠,走出这座养育了他、却也束缚了他多年的大山吗?
这时,他会下意识地摸一摸口袋里藏着的木发簪和木刀,或者从课桌下拿出它们,紧紧地握在手中。指尖触触温润的木纹,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母亲在煤油灯下,弯着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衣服的瘦弱身影;老陈沉默寡言,却时刻用宽厚的肩膀为他挡风遮雨的残酷背影;他们眼里的爱,至深沉沉,又如此,沉重地落着他所有的期盼。他会想起王老师那充满信任的眼神和鼓励语,想起素未谋面的林伟东先生,他无私的资助,是他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坚定的最好证明。这些回忆,不是压垮他的负担,而像一股股温暖而强大的电流,又像一支有效持久的强心针,瞬间驱散他内心的阴霾和动摇,重新燃起他熊熊的斗志。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兄弟,是那些爱他、帮助他的人无声的支持和深情的期盼。他不能让他们失望,更不能辜负自己为改变命运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王老师,这位陈小川生命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始终没有忘记这个孩子。虽然小川已经考上了县城的高中部,离开了王老师任教的镇上小学,但王老师会定期抽出时间,骑车到县城看他,或者给他的班主任打电话,详细询问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得知高三冲刺阶段的紧张强度,以及陈小川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后,王特意安排了一次与陈小川的见面,进行了一次深入而长久的谈话。
他们找到了学校图书馆里安静的长椅坐下。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为周围堆满书本的空气带来了一丝温暖。王老师看着这个瘦削、眼神却异常坚定的少年,他的脸庞因为长期疲劳而显得有些憔悴,眼底是洗不干净的乌青。王老师心里感到一阵心疼。他没有直接谈恋爱,而是先关心起小川的身体和情绪。
“小川啊,”王老师的声音温和而缓慢,带着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力量,“我知道你现在非常辛苦,学习压力大得气喘吁吁。老师是过来人,完全明白这种感觉有多难熬。但你要记住,你现在所原谅的努力一切,忍受的一切辛苦,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
王老师顿了顿,给了小川一个理解的眼神,然后语气变得更加坚定:“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自己的未来,为了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积攒最宝贵的力量。”
他身体微微前倾,认真地看着陈小川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出那句话将深深烙印在陈小川心底的话:“小川,你觉得知识是什么?”他没有等小川回答,便自己给出了答案,声音里充满了力量和信念:“知识,知识是翅膀!它让你挣脱束缚,让你飞翔的能力,飞出这座大山,飞向那片更明亮、更绚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