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从草根到总裁 > 第9章 学海无涯

第9章 学海无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九章:学海无涯(2002-2004)

从那辆货车颠簸的车厢将陈小川装载到县城,将他安置在县城中学简陋的宿舍,他的世界便急速地缩小又急剧扩大。缩小的是他曾经熟悉的,那个位于大山深处、承载了他童年所有记忆的小村庄;扩大的是眼前对他来说既陌生又充满挑战的县城,以及县城中学那扇象征着未知未来的大门。进入县城中学后,陈小川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彻底的、不可逆转的转移——他的世界,重量在“学习”二字。

县城的环境远比他成长的小镇复杂。镇上的人至少都沾染着粗糙的朴实,即使有贫富差距,也远没有县城这般明显。初来乍到,陈小川感受到巨大的落差感,仿佛有人将他从一个原始的世界猛地投入了一个光鲜亮丽、规则迥异的新世界。城里孩子们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甚至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获取信息的渠道,都与他有着天壤之别。

巨大的陌生感让他将自己缩进了一个保护壳里。有好几次,他躲在宿舍里想家,想念母亲温暖的怀抱,想念老陈慈祥的笑容,想念山里熟悉的鸟鸣和炊烟。他甚至质疑自己,来到县城的决定是不是错了?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属于这里?

然而,每次想退缩的念头冒出来,他都会想起母亲离别时红肿的眼睛,想起老陈那句“小川,你是山里的希望”,想起林伟东先生鼓励的眼神和那叠沉甸甸的钞票。那些沉甸甸的爱和期望,他不能辜负。他咬紧牙关,将初来乍到的落差和深入骨髓的陌生感,全部转化为一个目的——拼命学习。

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他不像县城里的同学,他们的父母有稳定的工作,也许还有其他的社会关系,他们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他出身贫寒,来自贫瘠的土地和大山,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唯有知识。知识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钥匙,是为他开辟道路的唯一武器。这条路,必须用汗水和努力来铺就。

他所在的男生宿舍条件简陋。那是一间面积极其狭小的房间,却硬生生地塞了十几张高低铺。床铺之间几乎没有间隔,拥挤不堪。房间里总是充斥着一股混合着汗味、洗衣粉味和尘土的复杂气味,让人呼吸难以清新。白天还好,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熄灯后的夜晚。

房间里依然不安静,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人低声说话,分享白天学校里的见闻;有人小声哼着流行歌曲,或者听着收音机的节目;有人睡不着,翻来覆去,床板发出吱呀呀的响声。对于一个需要绝对安静才能集中精神学习的少年来说,这样的环境简直是噩梦。

但陈小川没有选择。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抱怨的资格。他必须适应。他开始摸索出在混乱环境中学习的方法。他总是在宿舍里最后一个睡觉的人。熄灯后,黑暗笼罩了房间,唯有窗外走廊里昏黄的灯光,透过玻璃斜斜地照进来,形成一个微弱的光带。陈小川便趴在靠窗的下铺上,就着那点模糊的灯光看书。

有时候,走廊的灯光不够稳定,或者角度别扭。他便小心翼翼地使用王老师(他在镇上小学的恩师,一直关心着他)送他的一只小巧手电筒。那是一只老式的、需要装两节电池的手电筒,光线不算强,但他宝贝似的用着,只在最必要的时候点亮。他会把手电筒夹在书本或被子之间,让光线集中在书页上,同时尽量减少光亮外泄,以免干扰已经入睡的同学或引来宿管老师的巡查。

宿舍里没有书桌。那些城里的孩子也许有独立的书房,而陈小川的学习区域,就是他那张硬邦邦的木板床。他把书本、笔记本、笔盒和练习册全部放在床板上。写字时,他只能趴在床上,或者半躺着,把笔记本垫在枕头上,歪着头写。长时间保持这样的姿势,常常让他腰酸背痛,脖子僵硬得像块木头。有时候写着写着,手臂或腿脚还会发麻。

身体的疲惫和环境的简陋,并没有削弱陈小川的学习热情。相反,它们似乎成了他更投入学习的催化剂。当身体感到不适时,他会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转移对疼痛的感知。宿舍的喧嚣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变得模糊而遥远,与他无关。他就像一团干涸已久的海绵,被投入知识的海洋,以惊人的速度贪婪地吸收着书本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概念。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一种深入骨髓的饥饿感,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忘记了环境的简陋,沉醉于学海无涯的征服欲。

他的穿着打扮依然是他内心的隐痛。他带来的几件衣服,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或者是在镇上集市买的最便宜的那种。款式旧,颜色暗沉,穿了没多久就褪色,有些地方甚至打了补丁。在这个追求新潮的年纪,他的衣服成了他身上最明显的“乡下”标签。

尽管如此,陈小川学会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他在小学时偏科的特点,进入中学后依然明显。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科目,他学起来得心应手,仿佛那些知识天然就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他对文字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历史和政治有深刻的理解。他的文科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在班里甚至年级里都名列前茅。

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对他来说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尤其是数学,依然是他最头疼、投入时间最多但见效最慢的课程。县城中学的数学老师水平更高,讲授的内容更深入、更抽象。很多时候,他在课堂上听得云里雾里,黑板上的公式和符号仿佛天书,让他感到沮丧。

但他没有放弃。他知道这是自己的短板,是能否考上好高中的关键。他把比文科多几倍的时间花在攻克这些难题上。课前他努力预习,试图抓住基础概念;课堂上,他拼命集中精神听讲,虽然经常听不懂;课后,他反复研究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琢磨老师上课讲的内容。遇到实在想不通的地方,他会鼓起勇气向老师请教。数学老师一开始对这个沉默寡言、基础薄弱的学生印象不深,但随着小川请教的次数增多,老师也渐渐对他刮目相看。

有时候,他向班里数学好的同学请教。这比问老师更困难,因为同学之间少了师生那层关系,更容易暴露他基础差的缺点。他记得有一次,他小心翼翼地带着一个数学题去问班里一个数学尖子生,那位同学不耐烦地说:“这道题这么简单,课本上都有类似的,你自己回去好好看书!”然后就扭过头去,不再理他。那种被拒绝的感觉像冰水浇在头上。但他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只是选择请教对象时更加小心,或者把问题攒起来一并问老师。

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几何证明题。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辅助线的构造,对很多同学都是挑战。教室里安静下来,只听见同学们在草稿纸上演算的沙沙声。小川也埋头苦算,他画好图形,写下已知条件和要求证明的结论,然后尝试各种论证思路。然而,他很快遇到了障碍,尝试了几种辅助线,都无法找到突破口。

他皱着眉头,紧紧咬着嘴唇,冥思苦想。脑海里飞快地闪过各种几何定理和老师讲过的解题方法。他感到一阵烦躁,这种无力感让他痛苦。就在这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模糊的画面——那是一本封面破旧、纸页泛黄的奥数书。那本书是他无意中在镇上废品收购站捡到的,当时觉得里面的图形和符号有趣,就带了回来,断断续续地翻了一些。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但他对书中一些特殊的辅助线做法和解题技巧留下了印象。

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那本奥数书上的辅助线做法,似乎可以应用到这道题目中!这是一个非常规的思路,是他从未在课本或老师讲解中见过的。他内心涌起一阵兴奋,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他立刻拿起笔,按照思路,小心翼翼地在草稿纸上画出那条特殊的辅助线。

奇迹发生了!这条辅助线打开了局面,整个解题过程豁然开朗。原本缠绕不清的逻辑关系瞬间理顺,每一步论证都顺理成章。他感到一股强烈的力量在体内涌动,那是征服难题的快感。他飞快地在草稿纸上写下详细过程,生$@#$生怕灵感转瞬即逝。

当他写完时,数学老师已经讲完了预设的解题思路,并询问班里有没有同学用其他方法解出来。教室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回答,显然大多数同学无法独立解决。

陈小川犹豫了一下。他的手举了起来,又慢慢放下。他很少在数学课上主动发言,害怕自己的乡音,害怕出错。但对这道题的征服感战胜了内心的胆怯。他渴望分享自己的发现,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他深吸一口气,坚定地举起手。

老师看到他,目光中带着一丝意外。在他的印象里,陈小川是数学课上最安静的学生之一,总是埋头苦学,很少举手,更别说主动要求解题。但看到他眼中那份坚毅,老师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你愿意来试试吗?”

“是,老师。”陈小川站起身,声音有些干涩。在众人的注视下,他迈着僵硬的步伐走上讲台。他能感觉到台下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他压下紧张,从老师手中接过粉笔。粉笔在他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他转过身,面对巨大的黑板,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这块黑板。他深吸一口气,开始书写论证过程。

随着论证一步步展开,黑板上的逻辑链越来越完整。台下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开始对照自己的草稿纸,试图理解他的思路。数学老师的眼睛里流露出赞许和惊讶。他站在一旁,没有打断,只是微微点头。

当陈小川写完最后一个证明符号,放下粉笔,转过身面对老师和同学时,教室陷入短暂的寂静。紧接着,数学老师率先鼓起掌。

“非常好!陈小川同学!”老师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真诚的赞叹,“你的解法非常巧妙,思路新颖,尤其是那个辅助线的构造,很独特,也非常有效。论证过程清晰完整,严谨。这说明你课后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有很好的数学思维和钻研精神!”老师走到黑板前,指着小川写的步骤,向大家解释了他解法的精妙之处,并强调这种方法需要跳出常规思维。

然后,老师话锋一转,目光在班里扫视一圈,语气中带着一丝敲打:“看看陈小川同学,他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在问题面前展现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思维,是我们很多同学需要学习的。有些同学,可能基础好一些,但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学海无涯,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能故步自封啊!”

最后,老师转向陈小川,语气充满鼓励:“你叫什么名字?”

“陈……陈小川。”小川回答,声音依然有些拘束,但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激动。

“陈小川同学,”老师笑着说,“你的数学基础可能还需要加强,但你拥有很好的数学思维和难得的钻研精神。这次证明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继续努力!老师看好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