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打舆论仗,柏梅可谓是深谙其道,堪称一代舆论大师。
这位北陆的奇女子,不仅姿色出众,令人倾倒,更兼智慧过人,深谙舆论之道,将舆论的力量运用得炉火纯青。
舆论,这个看似无形却威力巨大的武器,既能捧人上天堂,亦能毁人于无形。柏梅深知此理,她明白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更不容浪费。于是,她开始精心策划,以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一步步掌握北陆的舆论风向。
在她的巧妙布局下,北陆的舆论仿佛成了她手中的玩物,任由她摆布。而她的名声和权势,也随着她在舆论场上的如鱼得水而水涨船高。
不仅如此,她还如法炮制,将这套舆论战的打法运用到了邺城,为她的女婿李澄能被立为储君造势。
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早在之前,朝中就有不少忠诚的朝臣纷纷上书给邓玥,言辞恳切地指出储君之位不宜久虚,恳请早日选立宗室子为储君,以安定人心,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然而,时局变幻莫测,直至今日,邺城的百姓在得知那对被誉为战神的夫妇是文宗一脉之后,整个朝堂顿时掀起了波澜。日日朝堂之上都会有臣子上书,强烈要求立肃王李澄为储君,以承继大统。
对于邓玥而言,没有摄政之前,她或许日日做梦都期盼着有朝一日李澄能当储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然而,自她摄政以来,她的心思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思考,若李澄为储君,那么李珂百年之后,她就必须马上还政给新君,这无疑是对她目前地位的巨大威胁。
于是,她心中萌生了一个更为深远的计划。她想,与其让李澄成为储君,不如将宫外的幼子李鸿接回宫中,培养他成为未来的皇帝。这样一来,即便李珂百年之后,她是太后,皇帝未成年之前她仍然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握朝廷大权。
然而,这个想法却并非那么容易实现。李鸿是她还是元殊的时候所生的,是李珂之子。而元殊的身份却是文宗皇帝的皇后。她生李鸿时,文宗皇帝已经逝世十四年了。这段历史,无疑给元殊和李鸿都蒙上了一层不光彩的阴影。
这让邓玥在策划这个计划时,不得不多考虑考虑。
只是,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她又心生一计,让李鸿之生母另有其人不就可以了吗?
......
子时三刻,夜色深沉,万籁俱寂,邓皇后轻轻挥手,屏退左右侍从,只留下一名心腹嬷嬷,在凤仪宫那隐秘而庄严的密室中相对而坐。烛火摇曳,微弱的光芒将两人的身影投映在满墙的舆图上,那幅舆图绘制得极为精细,山川河流、城池关隘皆历历在目。
在这幽暗而静谧的环境中,烛火映照下的影子随着火苗的跳动而变幻莫测,恍若群鬼在舆图上乱舞,为这静夜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诡谲。
邓皇后的面容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凝重,她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不为人知的思绪,似乎在筹划着什么重大的决策。
而心腹娄嬷嬷则低垂着头,大气也不敢出,只静静地等待着皇后的指示。
"第一步,选人。"邓皇后优雅地抬起指尖,轻轻划过教坊司名册的页面,最终停留在"念奴娇"这三个字上,眼中闪烁着深思的光芒,"本宫需要的是刚进坊的新人,最好家世清白如纸,没有任何背景纠葛。"她心中默默盘算着,这不仅仅是为了确保计划的安全,更是为了能够在关键时刻,让这个人选不会成为任何人的棋子。
回忆起三日前暗卫传来的消息,邓皇后的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
这乐伎念奴娇,原是江南士族旁支的一员,因父亲获罪而被没入教坊。然而,她却恰巧懂得些诗书礼仪,气质出众,年龄也有双十年华,正是她心中所期望的人选。
娄嬷嬷见皇后沉思,便轻轻从檀木匣中取出一个青玉鼻烟壶,小心翼翼地倒出些许粉末在烛芯上。随着袅袅青烟的升起,整个房间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香气,邓皇后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第二步,造访册。"邓皇后缓缓收回思绪,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盯着淮南道地形图,细致入微地审视着每一寸土地,仿佛在寻找着什么至关重要的线索。最终,她的目光定格在临淮关的位置上,朱笔毫不犹豫地在上面重重地圈了一下。
"本宫要让死士扮作胥吏,秘密潜入临淮关,把精心伪造的圣上微服私访的巡游日期,隐秘地刻在临淮关县志石碑的背面。"邓皇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她内心的决心与筹谋。她深知,这一步是整个计划的关键所在,稍有差池,李鸿的身份便可能遭到质疑,从而引发一连串不可预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