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禄位主体是华国,其后一般都是“国际永固,繁荣昌盛;人民康乐,世界和平”,不同地方供奉文字会略有不同。
国运禄位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朝廷也会对供奉的寺庙或道观不定时捐赠香火钱用于修缮国运禄位。
本来这项传统一直延续,可是从清末开始动乱不断,后来又战争爆发,不少寺庙道观在此期间遭难,僧人道众死伤颇多。
直到建国之后,全国百废待兴,寺庙和道观同样如此。
几家大观的观主相约,商定成立道教协会,将全国诸多道众整合。一方面互帮互助修缮道观、完善道教传承,另一方面也集道教一点力量,为国家复兴尽一点绵薄之力。
可是要成立道教协会,首先要将全国的道观都联系起来,否则道教协会就只是一个空壳,没有任何意义,更别谈助力国家复兴了。
于是几位道长决定先想办法联系统计全国的道观。
不过事情并不像起初几位道长预想的顺利,这第一步,就花了29年。
建国后刚刚将通信常态化,但是这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几位天师不可能寄希望于不知道能否送达的信件,都偏向于分方向去一座道观一座道观的跑。
而那时交通远比现在落后得多,几人本来计划5年把所有道观跑完,可是世事哪能如意?
建国初期,全国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自己都处于刚吃饱的程度,哪有多少多余的闲钱为道观添香火钱,几位道长出行的经费就成了问题。
就算花了更多时间攒够了出行的路费,也因为他们手上的资料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残本,经常遇到地名变了或是地址不详的情况,他们到了记录在案的地方往往需要盘旋打听很久,才能找到道观。
经费和寻找时间就这么呈指数攀升,然而找到的道观也只是一个开始。
道观是否被损毁?如果损毁了还有没有再修缮重建的必要?还有没有道友在守着道观?已经离开的道友又是否愿意回来?等等问题都需要他们到了当地才能知道和处理。
预计半年盘点完一个省的道观,结果位道长一联系,发现1年大家甚至都没有完成一个地区的盘点。
本来几位道长还互相安慰这是细水长流的工作,着急不得,慢点就慢点吧,没想到紧接着又是那段特殊时期。
在那段时期里,“四旧”和“四害”一样,人人得以诛之而后快。
对于道观和寺庙这种叠加了“封建迷信”的buff,更是需要坚决“破除”的。
这样的情况下,没人敢顶风渠寺庙和道观参拜。僧人和道众为了自保,也只能关闭山门,几乎与世隔绝,希望能降低一些存在感。
断绝了香火,他们只能靠种菜自给自足,本就清苦的日子更加难捱,不少人受不了都选择了还俗。
若只是闭门不出、日子清苦些,倒还能熬过去,不过“破四旧”的风暴还是吹到了道观和寺庙。
在始料未及的狂风暴雨中,甚至创下一个城市就有600多座道观、寺庙被损毁的纪录,有的甚至遭受的是灭顶之灾。
不过再疯狂年代也有清醒的人。
其中一位道长的道观刚好在大城市,并且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建国初期还被领导人亲自光顾过。
于是在那群红色卫士即将冲破山门之时,当地顶尖学府的学生及时出现,向对方提出“这是文物,你们不能打砸!我们要辩论!”的要求。
在当时,“大辩论”是斗争的一种时尚形式,那群红色卫士根本无法拒绝,而学生们也不负众望,据理力争,赢得辩论,并引起当地政府重视,最终保下了道观。
这次辩论更是“一战成名”,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保护文物的小高潮,这才让各地道观、寺庙等免受更严重的打击。
经此一事,几位道长担心那份残卷的安全,也不敢继续联络道观,但也不愿放弃。
几位道长把那份残卷和辛苦走访得来的资料,找了一座空墓,藏进了墓中。
然后定下一个扫墓的日子,每年约定至少来此面见一次,互通有无,再顺便看看墓中东西是否安好,互相鼓励着,继续坚持。
不过几位道长年龄都不小了,十年间的见面,熟人越来越少,却慢慢加进来一些新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