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好声好气道:“先生,我阿父不会是卫灵公。你若是不信,只管看着就是了。”
韩非沉默着看了扶苏一会儿,忽然沉沉叹了一口气,肯定道:“秦王自然英明神武,诸侯列国,无人可比秦王。”
扶苏被他这话说得懵了一瞬,不是,韩非……这好像不是啥客套话,他是真心夸他爹啊。
不等扶苏发出赞同的声音,韩非已经问道:“大公子,我能为你做什么吗?”
扶苏觉得韩非好像误会了什么,不过他的真心,扶苏已经感受到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误会,就不重要啦。
扶苏想了想,道:“秦国会逐步改变、完善秦法,先生无论是在咸阳还是云游天下,若有建议,请尽管写信给我。还有,若是张公子有意,我也很乐意见到他的信。”
韩非难得笑了笑,道:“我的信会有,但子房那边,我还要写信询问。”
“他愿意与否都无妨。”扶苏大方道。
扶苏在韩非这里的信用是无坚不摧的,他点点头,未及说话,外头便有人来请扶苏回宫,是大王在找他。
扶苏不能耽搁,当即告辞离去。
韩非将扶苏送到门口,望着韩国的方向出了会儿神。
他慢慢吐出一口气。
再不会有韩国了,往后,只有颍川郡。
……
作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韩国是要做个样本的,从如何处置王公贵族到派官员掌管,再到战俘的处置和下头黔首的管理,都要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制度。
起初,对于王公贵族公卿们,嬴政下令将他们押回咸阳软禁。
但扶苏认为韩国就算了,地方小人少,将来还有几个大国,那么老多人,难道将来都要养着他们吃白饭?
想得美!
不如在城外开辟出一处农庄,让他们种庄稼养牲口,除了能养活自己,还能交税。
至于农庄,秦国人肯定不会帮他们建,但秦军可以监视着他们,让他们自己建庄子,开荒地。
之后,当然也会有秦军轮流在此监视他们。
这个提议得到了嬴政的赞同,但朝臣们却有一大部分都投了反对票,其中就包括右丞相王绾。
他们不同意的理由也很简单,就算国亡了,被他们秦国俘虏回来的也都是王公贵族,种地那是黔首们的活,让这些人去做,乃是莫大的侮辱,他们秦国乃是胜者,绝不能如此没有君子风范,侮辱已经投降的王公贵族们。
这时候,扶苏就很理解他爹为什么喜欢李斯了。
作为赞同扶苏这个提议的中坚力量,李斯一个人就将所有的反对派怼到哑口无言。
贵族?谁是贵族?王公?谁是王公?
韩国已经亡了!
这难道不是彻底消灭复韩之心的绝佳计策吗?你们这些人食秦禄受秦王恩,却不会为秦王分忧,反而忧心别国的王公贵族,这就是君子风范了吗?
在李斯的舌战群儒、嬴政的鼎力支持下,扶苏的提议顺利通过,对于韩国和往后王公贵族们的处置,就依照此法执行。
当然,扶苏并不是要将韩国的满朝文武都抓到咸阳来种地,毕竟就算秦国会派官员去治理,那不是还得需要他们当地人么!
因为从去年起,嬴政开办了学府,各地开始招收学生,新官员的培养已经在稳步进行中。
各地学府招收的学生当然不是那种未启蒙的孩童,学府其实算是官员培训班,只有读过书的人才能通过考试进去。
而且,他们开始给基层官员普及隶书,印刷出来的秦法能够做到小吏们人手一本。
有这些措施,韩国这点小地方好解决,之后几国分派官员管理,也会轻而易举。
至于战俘,除了王公贵族,就是军中将士们了,将军们自不必说,他们属于王公贵族那个行列。
底下的小将小兵小卒们则是被就地分配了工作——修路。
水泥修路是秦国去年就开始的规划,今年天暖后,秦国国内预备着灭韩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在各地修路了。
这次有了韩国的俘虏,嬴政大手一挥,就让他们从韩国那里开始修路,充分利用起来。
扶苏则是对俘虏们进行了区分,服兵役的黔首只需要修三个月的路就能回家,囚徒流民们则要按照罪责决定修路的时间,至于军中那些贵族良家子,他们要修完韩国到咸阳的路,才能到咸阳去跟他们爹妈一块儿种地。
对战俘的处置朝中无人反对,但在有关韩国黔首的事情上,扶苏的提议却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