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太子今天登基了吗 > 第17章 太学

第17章 太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站起身,缓缓踱步,语重心长地说:“我想着,皇家师资雄厚,若能将这些子弟汇聚于太学,加以教导,一来可让功臣之后学有所成,不辱没先辈威名;二来也能为朝廷培养可用之才。待他们结业,再酌情给些官职,让他们凭借自身努力,为国家出一份力,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罢,乔承陵目光炯炯地看向太史令,眼中满是诚恳与期待,似乎真的只是在谋划一件单纯的善举。

朝中的这群大臣,都削尖了脑袋想着往朝廷里塞人,尤其是他们家中子嗣多的,有些人顽劣不堪挥霍无度,既无法入朝为官,也无事可做。

乔承陵此举既能帮他们教导子嗣,毕业后又给分配工作。

如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问题很大,乔承陵有心想要效仿后世的科举制,再经过一些改良,可以选择一些实用性人才,定期考核,必然能解决当今朝堂给氏族把控,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问题。

贸然更改选官,必然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在朝堂根基深厚,人脉错综复杂,定会全力反对。

乔承陵准备先以太学作为首要试点,等第一批学生毕业入职后,就在全国各地设立太学分校,慢慢的将成绩作为举官资质。

主打一个温水煮青蛙。

太史令一听,眼眶瞬间泛红,激动得声音都微微颤抖,他几步上前,对着乔承陵深深一揖到地,言辞恳切地说道:“太子殿下,您这番心意,当真是我等臣子的大恩人呐!老臣家中子嗣众多,虽个个心怀壮志,却苦无门路施展抱负。”

乔承陵连忙伏起他:“太史请起,此事还在筹措当中,我准备将太学定址未央宫天禄阁,其师资一事还需太史帮忙张罗。”

太史令:“殿下放心,我定会广发聘书,邀请天下各方贤才来太学任教。”

随后又有些犹豫道:“只是这太学乃学术圣地,当选在清静且交通便利之处,便于学子往来。可若太学建于天禄阁,出入宫殿规矩繁多,学子们难免会受诸多限制。

依我之见,城郊之地较为合适,远离市井喧嚣,又不会过于偏僻。”

乔承陵摇摇头:“太史莫要担心,我自有我的道理。您只需负责招揽天下贤才即可,届时我将亲自出题考选,凡任职太学者,食禄千石。”

乔承陵有自己的计划,时间紧任务重,他准备在两年内将第一批太学的学生教导出来,还要有效果。

前世他曾毕业于衡水中学,‘深刻体验’过衡中的教学模式,虽然衡中的模式有点太狠毒了,但好在短时间内极其出效果啊!

乔承陵就是要让这群世家弟子吃住都在天禄阁,两眼一睁就得给我学,三月放一次假,每逢朝会可跟着参听政事,免得真全学成只会读书的大傻子。

太史令见乔承陵心意已坚,无奈之下,拱手道:“既然殿下决心已定,老臣虽不赞同,但也愿为殿下出谋划策,共渡难关。只望殿下行事谨慎,莫要让国家陷入危局。”

“多谢太史支持,还望太史令回去将此事告知诸位卿家。这招生一事孤就交给您去办了,由于太学新建之初,孤只招收三十名学子,十五至十八岁年龄即可,男女各半,无论嫡庶。”

“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将此事办成。”太史令躬身告退,乔承陵望着他的背影,嘴角微扬。

这还只是开始。等太学培养出第一批人才,他就能着手改进农具、改良历法,甚至......制造火药。

只是这些事情还急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等到吴怀将纸真正改良出来,到时再大量印制书籍,在各地兴办藏书馆,先得让大乾所有臣民识字。

首要任务还是得先盘回国内的经济,国库太仓实在是太穷了,连二十万将士的粮草都凑不出来。

乔承陵在脑海中思索着商业改革之策,随后在竹简上慢慢写着什么。

想要盘活经济,还是得将铸币权收回国有,还得引入一下银行等概念,开展储蓄、贷款业务,最起码得先让钱流通起来。

在他印象里,从今年开始到往后的五年里,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正是发展商业的好时机。

他突然想到,自己可以造点玻璃啊。玻璃制造简单,成本又低,自己再搞个奇货可居。

必然会因其晶莹剔透、美观实用和其稀缺性而成为贵族和富商追捧的奢侈品,能以高价出售。

要知道那些大臣们手底下存放着无数金银粮食,有的比国库还要充盈。

随后乔承陵在竹简上写了大大的两个字。

搞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