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太子今天登基了吗 > 第17章 太学

第17章 太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过段时间,太史令匆匆忙忙赶来长乐宫,看着院子中央一片齐腰斩断的青竹,心中顿时激起千层波澜。

来的时候就听说太子对二皇子发了不小的脾气,不会真动刀子了吧,那跟他有什么关系?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不一会儿,一位身形清瘦,两鬓斑白的老者在太监的引领下走进殿中。老者正是太史令,他步伐稳健,丝毫不见病态,可一踏入殿内,瞧见高坐的乔承陵,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太史令拱手行礼:“下臣拜见太子殿下。”

乔承陵放下笔,抬头看向来人,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劳烦秦太史来一趟长乐宫了,不知太史身体康健?”

秦太史连忙拱手行礼,强装镇定地说道:“多谢太子挂念,老臣这几日确实身体不适,让太子费心了。”说着,还轻轻咳嗽了两声,试图演得更像些。

前几日朝会上秦太史劝皇帝立后,被皇帝愤怒的拿竹简砸中了脑门,这几日一直在家装病。

本来想着让皇帝愧疚愧疚,毕竟他也是十几年的老臣了,谁知道乔叶根本就不care他,朝会也不让他参加。

可给他急得团团转。

这不太子一召见他就过来了

乔承陵却不紧不慢,绕着太史令踱步一圈,目光在他身上打量:“太史令,您这身子骨看着可不像有病在身啊。本太子还听闻,您昨日在府中与宾客对弈,谈笑风生,兴致颇高呢。”

太史令的脸色瞬间涨得通红,像是被人戳穿了谎言般尴尬,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他的手不自觉地抓紧了衣袖,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乔承陵见状,也不再为难,径直回到主位坐下,神色一正。

“秦太史,今日找您来,是有要事相商。如今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本太子打算在宫中举办太学。”

“招收大臣和皇家子弟,无论男女,无论嫡庶,一律同堂受学,太学内教授算学、天文、地理等实用知识,朝廷培育栋梁之才。”

“若学成之后,依成绩优异可在朝中任得一官半职。”

太史令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不可置信,“扑通”一声跪地,声泪俱下地说道:“太子殿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自古以来,男女有别,嫡庶之分更是天经地义。女子怎可以与男子同堂受学;庶子地位本就低于嫡子,怎可与嫡子同堂受教?此举有违祖宗礼法,会遭天下人诟病,动摇国之根基啊!”他一边说着,一边连连磕头,额头与地面撞击,发出沉闷声响。

在古代这种以门第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嫡庶之别是维持阶层稳定的因素之一。若嫡庶平等,庶子有更多机会进入上层社会,可能导致阶层流动频繁和无序,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

乔承陵眉头微皱,上前一步扶起太史令,语重心长道:“秦太史,时代在变,祖宗礼法虽不可废,但也需与时俱进。”

“如今国家人才不济,若只靠少数嫡子支撑,如何抵御强敌、繁荣民生?女子也有聪慧头脑,庶子亦有报国之心,给予他们知识,就是为国家增添力量。”他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内,满是不容辩驳的威严。

这群老臣最重传统,乔承陵毕竟是在这种封建礼制下长大,他只是一介凡人,没有能改变天下的力量。

长时间的封建礼制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他改变的。

太史令压低声音:“太子殿下深谋远虑,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太学之事效力。只是此事一出,朝中恐有非议啊!”

乔承陵将不怕他们会不同意,继续说道:

“我想太学结业之人,当按成绩授予官职,如此一来,既能激励他们努力向学,也能为朝廷选拔真正的人才,如此一来,谁又有非议?”

“成绩优异者,可入中央机构,从郎官做起,逐步历练,日后或可担当重任。成绩中等者,可派往地方,担任县丞、县尉之类的官职,积累地方治理经验。成绩稍差者,也可在各郡县学府担任学官,继续传播学问。”

谁知太史令闻言,脸色一白:“殿下,如今的选官制度,是先辈们历经数代定下的规矩,举孝廉、任子制等,已深入人心。您若贸然借太学更改选官,触动根基恐生动荡啊!”

承陵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愕,转瞬便换上一副略显懵懂的神情,故作惊讶的模样:“太史令何出此言?我不过是一番纯粹的好意罢了。”

乔承陵不免感叹这个太史令的政治嗅觉当真是敏锐,竟然能琢磨出他准备对选官制度动手。

他微微摇头,轻轻叹了口气,“您也知道,朝中大臣皆是父皇的肱股之臣,为江山社稷日夜操劳,鞠躬尽瘁。”

“只是,”乔承陵顿了顿,眉头微蹙,表情带有些许忧虑,“我近来听闻,大臣们的子嗣,不少都顽劣不堪,整日无所事事,只知挥霍祖荫。长此以往,不仅于家族声誉有损,更可能影响朝堂风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