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种豆,种的鸡爪谷。”沈瑶将箩筐刚放到地头,就有乡亲过来看她的种子。
麦子他们常种,谷子还是头回见,别说看着挺像草籽。
就是不知道往后种出来能是啥样。
大伙现在更多的是佩服阿瑶,读了书后,脑子就是活泛,胆子也变大了,什么都敢去尝试。
开垦出来的三分荒地,沈瑶前前后后花了五日的时间才将谷种全都播到地里,期间还抽空扎了个草人插在麦田里,驱赶鸟雀。
自上回野猪下山后,田中正每日都必要早起来麦田里转一圈才放心去兔舍,掰着手指掐算着收麦的时间。
一场大雨过后,荒地里的黄豆渐渐露出新芽。
齐小腿高的麦子一日比一日金灿,这下不光是田中正日日往麦田里奔,就连沈瑶也都是戴着蓑帽跟在后头,在麦田里捉虫赶鸟。
五月中旬,杨继宗给学生们放了半个月的农假。
不仅佃农们要开始放官牛翻耕土地,为后面播麦种提前做准备,沈家也要开始收麦了。
期待了一整个冬天的麦子,终于等来了收获期。
小院里,天还没亮透,黄冬生蹲在院里不肯进城,被他娘一句家里不缺你这个劳力给气得不行。
沈青山和姐夫、三弟早早就将家里的镰刀用磨刀石磨得十分锋利,交到众人的手里,还特意叮嘱杨家兄妹使用时要小心,别割伤了腿脚。
骡车被牵出了门,自从天气暖和后,沈青山便又给家里做了一辆板车。
“宝来,你们去屋里把竹筐抱出来,再把木杈、木锨和木耙子都取出来。”田中正拽住骡子在门外催促。
田宝来一动,杨继宗也立马跟着进了主屋帮忙拿东西。
全都放好后,三家人这才动身赶着骡车往田里去,一路惹得乡亲们着实艳羡。
早上麦田里还不算太热,骡子被拴在一旁吃草。
长辈们在前面打头阵,只听刺啦声响起,齐整的麦田就被割倒了一片,只剩下光秃秃的麦秆根部,身边渐渐垒起成堆的麦子。
“阿瑶,你教教我们怎么割麦子。”杨文英拉着哥哥跟在沈瑶后面虚心请教。
沈瑶手握镰刀看向兄妹二人,示意他们看好。
弯腰,弓着身子,左手握住成熟的麦秆,右手握着镰刀深入麦秆根部,然后用力一拉,麦子就被割掉了。
“割好的一把麦子轻放在地上,然后重复几遍垒成麦垛后,再把麦垛子抱到板车上放好。”
杨文英和杨继宗看了一遍便上了手。
虽然进度有些缓慢,但沈瑶还是冲兄妹俩竖起了大拇指。
临近晌午,天气也越来越热,大伙干得满头大汗。
此时杨继宗才明白阿瑶给他搭在脖颈间的帕子好处来。
杨文英一手撑腰一手端着海碗咕噜噜不停的灌水喝,收麦子比以往翻地更累,腰酸胳膊涨。
可长辈们却依旧不辞辛劳的继续干着,半刻都没停下来过。
沈瑶给杨继宗也递了一碗凉水过去,看着他晒得潮红的脸有些担忧:“要不你们先去树底下歇会吧。”
“没事,我不累。”杨继宗饮完两碗水,又接着去干活。
沈瑶拿他们兄妹没辙,只能时刻注意着些。
眼瞧着板车上的麦垛子堆的都只能用木杈子杈上去,田中正立刻同身边的儿子开口,“你把麦子拉去晒场晾晒,地里交给我们就是,顺便带宝珠和阿瑶他们回去把午食做了,给我们送到田里来。”
“晓得了爹。”田宝来收起镰刀同杨继宗打了招呼,示意他跟自个去把板车上的麦子用麻绳绑好,免得路上掉下来。
田宝珠和沈瑶抬着竹筐,杨家兄妹则是拿着农具,路上听田宝来讲到了晒场要做些什么。
收割了的麦子不能一直躺在麦地里,不然会发霉发芽,得拉到晒场晾晒,晒过得麦子方便脱粒。
“子安,我们回家做饭,你们忙完就回来歇一歇。”沈瑶将筐子放到一旁,就拉起表姐和文英返家。
田宝来和杨继宗把板车上的麦垛卸下来,用木杈摊开,忙完这一摊子,二人并没有回家,而是又牵着骡车去田里拉麦子去了。
一车一车的麦子拉入晒场,晌午的太阳极大,铺在晒场里的麦子被晒得干透,等吃过午食后。
长辈们索性就让娃们去晒场脱粒。
板车被换成了石磙,杨文英牵着骡子拉着石磙在晒干透的麦子上转着圈,碾压一遍又一遍,使得麦秆与麦粒分离。
杨继宗、田宝来、田宝珠以及沈瑶则是用木杈和木锨将麦子翻起来抖动,不放过一颗麦粒。
为了防止丢失粮食,在杈起每一杈麦时,大伙都要用力的抖一抖,让麦粒从麦秆的夹缝中落下来,然后再两两互相配合把麦粒扬尘,最后将脱好的麦粒收进竹筐里带回家。
麦秸随后也都被拉了回去,这样的事情她们得周而复始的干上半个月才能将两亩地的麦子都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