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锦书来 > 第3章 校书

第3章 校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很快,贞元十九年吏部科目选及第的这批举子们,迎来了第一个工作日。

秘书省位于皇城偏西南的一个院落里,其间杨柳成荫,正堂前几株海棠开得正艳,时不时在迎风摇曳间飘落一阵红雨。而最吸引白居易目光的,是檐下的一窝燕子——

这叽叽啾啾的一家子似乎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有段时间了。几只雏鸟从巢穴的边缘探出头来,张大嘴争先恐后地迎接大燕子的投喂。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白居易所在的工位正好就在燕子巢穴旁的窗户下,抬头就可以望见。整个上午,他已经记不得自己望着这些燕子失神多少次了。

“心情不好?”

坐在他对面的元稹把誊抄好的一卷书册仔细折好,随口问道。

“嗯?”突然问及自己,白居易下意识收回目光,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乐天不像是会为自己的遭遇过多悲戚的人。所以是为了他人。”

白居易眼角微微地抽动一下。

“可是有亲友遭逢劫难?”

“……”

他向来喜欢聪明人,被试探和猜测时从未有过被冒犯的恼怒感。若是有人能知他所想,乐他所乐,忧他所忧,他会很开心。

元稹拿起桌上的书册起身走到一旁的架子上放好。

“人祸……非是数人一朝一夕所致,也非是数人一朝一夕可解。”

“你如何知道是人祸而非天灾?”

“现在的世道,百姓所受苦难十之八九都是人祸。”

放好书,元稹又在书架前逗留了片刻,随手翻起书卷上挂着的小签挨个看了一眼。这间小屋不属于经史子集四库中的任何一库,是专供他们这些校书郎、书令史、正字等人工作休憩的场所之一,堂中是几个临时书架,周围的窗子下依次摆了一圈书案。平日里那些待校勘和抄写的书就这么杂乱无章地摆在架子上,等处理好了,再由掌固一起整理好送回库房中。

校书郎的工作,就是这么十指不沾灰。

此时已临近正午,收拾好随身物品就能收工回家了。白居易没有答话,他摸了摸挂在腰上的小布兜,从中掏出一小节竹筒递给元稹,“这是用来盛墨的,和那支笔套在一起用。错过了你的婚宴,来日我再挑些好的物件给你补上正式的贺礼。”

他的眉眼笑盈盈的,比洒在窗棂上的阳光还要暖。

元稹大方接过,“多谢好意,只是这已然弥足珍贵,就莫要再破费了,你不是说过吗,这笔是故人所赠,意义非凡。”

“微之不必客气,可别忘了,我那把价比千金的扇子尚在你手中,”白居易一挑眉,“这一来一回,必定是我赚了。”

“这么肯定?”

两人玩笑着出了秘书省。

午后的主干道上人流量渐少,但并不妨碍各个里坊中的热闹,尤其是东西两市,熙熙攘攘的街道,叫卖声、笑语声、丝竹管弦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春日里的市井烟火,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他二人自然也不例外。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换下了浅青色官袍,相约来到崇仁坊街角的一家茶室。

茶室不大,内里也只用朴实无华的榆木配上不着雕饰的素纱屏风,但独到之处在于店家每日不辞辛苦从南山采来的新鲜山泉水和松针。松针晒干作柴烧出来的泉水,天生带着清润冷冽的山林气息,与茶粉相得益彰,却又不喧宾夺主。白居易口味向来叼得很,尽管日子过得算不上富裕,却也从不在吃食上委屈了自己,总能生出些巧思使寻常的食材更具风味,因而与这家茶室也算一见如故。

他们坐在二楼临窗拐角处的几案边,元稹背临人来人往的街道,白居易身旁则幽静许多,几株梨树布下了雪白的屏障,将几步之外的喧闹分隔开来。

“刚才在省内,你说,如今百姓所受苦难十之八九都是人祸?”

“是。”

“怎么说?”

白居易不理会尚且滚烫的茶水,将它放在一边摊凉。

“当时见你神色不悦,本想安慰,不成想话一出口就没了边界。”元稹沉声道,“这个问题,若是天灾,毁生息于一时,然短则旬月,长则数年,必可解。”

“如今的大唐,自安史之乱后乱象频生,已近五十年,”白居易自然而然接上了他的话音,“绵延数十年而不止,遍布十三州而不歇。这般灾祸,可不是单靠天意便可为的。”

“自是这番道理。政清而人和,则多难亦可固其国,兴其邦。”

“可眼下政不清,人也不和,内有忠臣屡遭戕害,外有兵戈战祸不绝。”

有雾气自杯中袅袅散开,旋即又消散在这小小一方天地间,只留下淡若木叶的余香。

“微之你说,该当何解?”

“我非管乐在世,如何能解,只能想一出是一出,”元稹不想这番闲谈来得太过沉重,总是有意无意地玩笑两句,“内忧与外患,看似毫无关系,实则紧密相依。有两步法子,能不能解这二者未可知,可我确定,要解,则必经这两步。”

“那,不妨让我猜一猜,微之所说的第一步,该如何走?”

元稹笑着点点头。

“兵祸不绝,根源在于节制不足。社稷存亡之道自古便系于军政两兴,可在我朝的地方州郡,此二者却尽归一人之手,自安禄山以来,妄云春秋之义以饰不臣之心者,可谓层出不穷。所以这第一步,就是将伸得太长的手,渐次斩断几条。”

白居易认真起来时,双眼会稍稍眯起,左眼尾一粒小痣也变得引人瞩目起来,是与平日里不同的感觉。

“如何?是否如你所想那般?”

只一个眨眼,他便恢复了一贯的温煦。

“如出一辙,”元稹欣然展眉,“那这第二步,就让我来猜猜你的心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