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话,皇帝眸间似乎微微闪过了一丝失望之色,但紧接着消失不见。
陈宝接过战报要交予皇帝,皇帝说道:“直接念与朕听。”
“是。”
“礼部侍郎汝晟昧死拜陛下:臣剿匪负伤于身,不能躬身听陛下教诲,是故特遣使昧死以闻陛下,望乞恕罪。陛下过听,臣于湖县忽闻匪患,然手无兵马,无力抗衡马匪,故驰求于知州。臣劝知州未果,本欲离去,另寻他法,而与臣同去小儿忽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臣乃谓之知州,‘吾与公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吾未曾被于下,今所以求兵马者,盖为求百姓安也。况陛下圣人贤德,赏罚分明,知州有何忧心?’故臣得兵七千,终灭匪患。臣失罪于私迫知州,不求陛下饶恕,实乃臣知陛下哀怜百姓以自忘。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唯陛下幸察。臣汝晟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不知景文昭是否知道知州会参她一本,但她这战报来的及时,并且恰好解决了眼前的危机。就连之前说她狂妄自大的两位大臣顿时闭口不言。
因这份战报中所叙述的与知州所谈之事、并没有涉及皇帝乃百姓之公仆之事,反而说了“圣人贤德,赏罚分明”,说了“吾与公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吾未曾被于下”,根本没有任何大不敬之言语,反而表明其一心为国,一心为君。
此时,刚才要弹劾景文昭的、其中一个反应较快的大臣说道:“陛下,这汝侍郎和姜知州说的完全不同,定是有一人在撒谎。”
而另一个也反应过来,附和道:“陛下,臣附议。”
这时五皇子景宇浩出列,对皇帝行礼道:“父皇,儿臣本以为汝大人在洪水中失去了性命,儿臣为其哀伤不已,但今日收到了知州和汝大人的消息,而且还收到了其已灭了匪患的消息,儿臣实在为其高兴。这两封信函读起来内容完全不同,但是细品之下,他们二人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大致内容都是汝大人以为官者要效劳于民为基准,向知州求取兵马,清剿马匪之事。”
他顿了顿,等着众人反应了一会儿,看到众大臣纷纷点头时,他方接着说道:“所以不能追究二人的罪责,毕竟他们为了我天庆消灭了匪患,还了百姓一个清净安稳的日子。所以儿臣以为,父皇非但不能罚,还要各给封赏,毕竟不能寒了真心为我天庆办实事的官员的心。但汝大人前次被大水冲走,定是身子有损,后又在清剿马匪中受伤,故儿臣认为当封其一个闲散官职,以养身心。”
这时三皇子也出列行礼道:“父皇,五弟说的不错,这汝晟非但不能罚,还要赏。”
听闻此话,五皇子景宇浩侧头看了一眼身旁的三皇子,而三皇子也恰好向他看来,二人视线在空中交会,随即各自微微一笑,别过了目光。
二人各怀心思的等着皇帝发话,而其他大臣见到就连皇子都替这汝晟说话了,便没人再发言。
只有内阁首辅顾光出列道:“陛下,汝大人和知州大人虽清剿了匪患,但他们先斩后奏却也是事实。故臣以为赏实为该赏,而罚却也该罚。”
皇帝点头:“顾爱卿以为当如何赏罚?”
“陛下,如果单从汝侍郎的功绩来看,其义无反顾的修护堤坝,救湖县百姓于危难,以及其清剿匪患,还百姓以安稳,这两项功绩加起来就是封为吏部尚书、入内阁都不成问题。而知州虽没有太大的功绩,但却是在汝侍郎的诱导下没等陛下朱批便调兵。所以二人都应功过相抵,实为最好。”
皇帝似是很认同顾光的提议,他微阖着眸,问道:“嗯,还有要补充的吗?”
这时没有人再出列,皇帝说道:“既如此,加封礼部侍郎汝晟为翰林院大学士,知州姜庆赏白银万两。”
……
景文昭躺在湖县衙门后院的榻上,手中拿着皇帝颁发的诏书。
她之前和钟离都受了伤,所以不得不让人将他们送下山。而她担心知州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上表皇帝时会写一些贬损她的话,所以她在伤口微微好了一些后,就忙写了封战报,让知县派人给皇帝送去。
而知县,她没法夸,也没法贬,所以干脆就只字未提。
而在她意料之中的是,知州与她做了同样的事情,对知县也只字未提。
毕竟天塌下来有她这个身居三品的礼部侍郎顶着,也就不需要知县了。
虽然她并不知道知州写的折子的具体内容,这些只是她根据如今手中这份诏书的内容大致猜出的。
否则,即使她没写知县,而知州将知县失败的事情写在折子里,那现在知县也就不是知县了。其就算不被杀头,流放之罪却是少不了的。
而知州不写知县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如果知县被判了罪,那知州得到一个监察失责之罪是少不了的。
所以两相权衡之下,知州便对知县只字未提。
景文昭阖着双眼,但心思一刻不停。
她手中这份诏书,是皇帝特意派人交给她的。同时来人也嘱咐她,当时有大臣向陛下提议要让她功过相抵,不罚也不赏,但皇帝念在她毕竟是有功之臣上,动了恻隐之心,所以便又封了她一个翰林院大学士。
景文昭心中一哂,皇帝真是打的好主意,一个清闲官职就想让她为其效犬马之报?
如果她是普通的官员,或许也就欣然接受,并且还会对皇帝感激涕零。
可她不是,她与皇帝有着血海深仇,他的皇帝宝座下流着她父皇母后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