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职场菜鸟
踏入瀚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天,陈小川的心情,像是在打翻了的五味瓶里又被扔进了一只惴惴不安的兔子——复杂、紧张,又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这里的一切,都与他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经验截然不同。大学校园的宁静与从容,早已被抛在了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扑面而来的、属于深圳这座年轻都市特有的快节奏与高效率。
办公室不大,却被隔断划分得井井有条。每一格小小的办公区域里,都坐着一位神情专注的员工。键盘的敲击声此起彼伏,像永不停歇的春雨,细密而急促;电话铃声不时响起,接电话的人语速飞快,专业术语夹杂着中英文,在他听来如同天书;打印机、复印机运转时发出的“沙沙”声,与人们匆匆走动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紧张而有序的职场画卷。
李经理简单地将他介绍给几位部门同事后,便指着一个靠窗但略显偏僻的空位对他说:“小川,这就是你的位置了。先熟悉一下公司给你的新人手册,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问旁边的老同事,或者直接来找我。”
陈小川连声道谢,拘谨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他的办公桌上,除了一台崭新的台式电脑、一部电话,便只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公司新人手册和几份空白的办公表格。他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但心脏依旧不争气地“怦怦”直跳。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误入专业赛车道的实习司机,周围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娴熟和理所当然,而他,连最基本的油门和刹车都还没能完全掌控。
他翻开新人手册,努力地阅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公司简介、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概览、常用外贸术语……这些文字,每一个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和艰涩。FOB、CIF、L/C、T/T、B/L、Packing List、Invoice……这些在大学课堂上曾经学过的名词,此刻变得鲜活而具体,也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他知道,这些不仅仅是名词,它们代表着复杂的流程、严谨的单证和沉甸甸的责任。
周围的同事们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人特别留意他这个新来的菜鸟。他们对着电脑屏幕,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抓起电话用流利的英语或夹杂着粤语的普通话与人沟通。那种高度专注和高效运转的状态,让陈小川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他觉得自己像一个多余的齿轮,无法融入这部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偶尔,他会鼓起勇气,想向旁边的同事请教一个手册上看不明白的问题。但看到对方忙碌的身影和紧锁的眉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无知,去打扰别人的工作,更害怕因为问出一些“愚蠢”的问题而被人嘲笑。
午休时间,同事们三三两两地结伴去吃饭。有人礼貌性地问了他一句“一起吗?”,他因为不熟悉环境,也因为囊中羞涩,只是摆摆手,有些窘迫地说:“谢谢,我带了午饭。”然后,他从包里拿出早上买的两个馒头和一小袋咸菜,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啃着。这与周围同事们讨论着楼下哪家餐厅又出了新品,或者相约去喝杯咖啡的景象,显得格格不入。
他能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光鲜亮丽的办公环境,与这些穿着时尚、谈吐得体的都市白领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隔阂。这种隔阂,不仅仅是城乡背景的差异,更是经验、阅历和生活方式上的鸿沟。
快节奏的工作、陌生的环境、专业而复杂的业务,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和不适感,让陈小川在最初的几天里,如坐针毡,手足无措。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工作,是不是真的能在这座城市生存下去。但每当这种念头升起,他就会想起母亲的期望,想起“林伟东”先生的嘱托,心中便会重新燃起一丝不甘和倔强。他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坚持下去,哪怕再难,也要咬牙挺过去。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摆脱那种格格不入的窘境,陈小川拿出了当年在大学里“拼命三郎”的劲头。他知道自己基础薄弱,经验匮乏,唯一的优势或许就只有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了。
白天,他像一块海绵一样,努力吸收着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仔细聆听同事们接电话的内容,悄悄学习他们的沟通技巧和专业术语的运用;他观察他们如何处理邮件,如何制作单证,如何与客户和供应商周旋。遇到有同事打印文件,他会主动上前帮忙,借机学习如何操作那些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下班后,当办公室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同事们陆续离开,陈小川却依旧会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从公司的文件共享服务器里,下载了大量过往的订单资料、客户邮件范本、产品介绍和行业报告。他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好,然后逐一细读、揣摩、做笔记。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邮件,他会一句一句地分析,学习其中的商业表达和谈判技巧;那些复杂的单证,他会对照着新人手册,研究每一个栏目的填写规范和注意事项。
他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到的新知识、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都一一记录下来。短短几周时间,笔记本就已经写满了大半。灯光下,他年轻的脸庞因为专注而显得格外严肃,额前的碎发偶尔会垂下来,他便不经意地用手拂开,然后继续埋头于那些枯燥却重要的业务知识之中。他常常会学到深夜,直到写字楼的保安前来催促,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那个狭小的出租屋。
除了自学,他也明白“闭门造车”的弊端。有些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是书本和资料上无法完全解答的。于是,他开始尝试主动向同事们请教。起初,他会选择一些看起来比较面善,或者工作暂时不那么繁忙的同事。他会提前将问题在脑海中梳理好,力求问得清晰、简洁,不浪费对方的时间。
“王姐,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这个信用证上的‘软条款’,我们一般是怎么处理的?”他会小心翼翼地走到一位资历较深的女同事身旁,低声问道。
那位王姐通常会抬起头,瞥他一眼,然后用带着些许优越感的语气,不咸不淡地指点几句:“这种东西啊,要看具体情况,有些是陷阱,有些可以跟客户商量修改。你自己多看看以前的案例就知道了。”语气中并没有太多的耐心。
有时候,他也会去请教一些年轻的同事,希望能找到共同语言。但结果也并不总是如他所愿。有些年轻人,或许是出于竞争的考虑,或许是单纯地觉得他这个“乡下来的”有些土气,并不愿意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这个报价单的利润点,我们一般是怎么核算的?”他曾向邻座一位比他早来半年的年轻人请教。
对方头也不抬,只是随口敷衍道:“哎呀,这个很复杂的啦,涉及到成本、运费、汇率、退税……一时半会儿也跟你说不清楚。你自己先琢磨琢磨吧。”
陈小川的普通话,虽然在大学期间已经刻意纠正过,但偶尔在着急或者不经意的时候,还是会带上一点难以完全消除的四川口音。再加上他衣着朴素,平时沉默寡言,也不太会参与同事们关于时尚、美食、明星八卦的讨论,这让他在这群大多是都市出身、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中,显得有些另类。
他能感觉到,有些同事在背后议论他,说他“土”、“反应慢”、“不懂人情世故”。这些冷言冷语,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扎在他的心上,虽然不致命,却也让他感到阵阵刺痛。他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尽管遭遇了不少冷遇和白眼,但陈小川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退缩。他依旧会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厚着脸皮去请教。他相信,只要自己态度诚恳,总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而每一次得到的指点,无论对方是真心还是敷衍,他都会认真记在心里,反复琢磨,直到彻底弄懂为止。
李经理似乎也注意到了陈小川的勤奋和窘境。有几次,他看到陈小川在加班,会特意走过去,询问他学习的进展,并就一些关键的业务环节,给予他简明扼要的指导。李经理的这份善意,对当时的陈小川而言,如同雪中送炭,让他感到了一丝温暖和鼓舞。
就是在这样一边埋头苦学,一边小心翼翼地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陈小川艰难地度过了他职场生涯的最初阶段。他像一棵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努力地汲取着每一滴雨露,渴望着能尽快破土而出,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
在瀚海国际待了一个多月后,陈小川凭借着惊人的学习速度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总算对公司的基本业务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李经理也开始尝试着交给他一些简单、重复性的辅助工作,比如整理客户资料、核对装箱单数据、跟踪货物运输状态等。
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陈小川都倍加珍惜,处理每一项事务都格外小心谨慎,生怕出一点差错。然而,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职场菜鸟,即便他再努力,也难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而一次不大不小的失误,就因为他轻信了同事的“经验之谈”,悄然而至。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来自南美客户的样品订单。客户需要几款电子配件的样品进行测试,数量不多,但型号比较繁杂。李经理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陈小川,让他负责联系供应商备货,并安排国际快递寄送。
这对于陈小川来说,是第一次独立(在李经理的指导下)操作一个完整的样品寄送流程。他既兴奋又紧张,立刻着手准备。在核对样品型号和数量时,他发现其中一款配件的库存数量与客户要求的略有出入,需要临时向工厂订购,可能要耽误一两天的时间。
他记得新人手册上说过,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与客户沟通,说明原因,并征询客户的意见,是等待所有样品备齐后一起寄送,还是先将有库存的样品寄出。正当他准备草拟邮件向客户汇报时,坐在他对面,一位名叫张姐的老业务员似乎看出了他的困扰,主动开口了。
张姐在公司待了三四年,平时话不多,但偶尔也会指点新人几句。她探过头来,看了一眼陈小川的电脑屏幕,说道:“小陈,寄样品啊?是不是数量凑不齐?”
陈小川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连忙点头:“是的,张姐。有一款配件工厂那边说要后天才能送到,我在想要不要先跟客户说一声,可能会晚一两天寄。”
张姐闻言,不以为意地笑了笑,摆摆手道:“哎呀,多大点事儿!这种小样品单,客户一般不会太在意的。你现在跟他说,万一他催得急,或者干脆不要了,不是更麻烦?听我的,等所有样品都到齐了,直接一起打包寄出去就行了。晚一两天,客户根本感觉不出来。我们以前都这么操作的,省事儿!”
陈小川闻言,有些犹豫。这与他从书本上学到的“客户至上”、“及时沟通”的原则似乎有些相悖。但张姐是老业务员,她说“以前都这么操作”,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职场经验”吧。而且,他也不想因为这点小事显得自己太“较真”或者“不懂变通”。
“这样……真的没关系吗?”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了一句。
“放心吧,没事的!”张姐拍了拍胸脯,一副“包在我身上”的表情,“这种小客户,没那么多讲究。你按我说的做,保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