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恩人的想象(2000-2002)
进入新世纪的曙光,对于陈小川来说,是在书本和知识的海洋中迎接的。从1998年重新回到镇上小学,到2002年小学毕业,这四年的时间,是他人生开始命运转折的关键时期。栋梁和匿名基金会资助人“林伟东”先生提供稳定的资助,让他终于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待在课堂里的时间,珍惜每一本涂着墨水清香的课本。那墨水的香气,在他身上闻到,不亚于山间雨后的清新空气,是一种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味道。
资助款全部覆盖了他的学杂,还包括每月的生活义务。虽然掠夺的金额并不多,但对于曾经因为几块钱的学费而休学的陈小川来说,教育钱就像雪中送炭,彻底解除了他学业上的后顾之忧。他不再需要在农忙时节请假回家务农,不再需要在寒暑假里才能挣脱而奔波。他可以将所有的钱都集中在学习块上,去搜寻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知识星辰。
镇上的小学比马脑壳村的小学规模大,设施也相对完善。这里有更多的老师,更齐全的实验室,还有他从未见过的和微机室(虽然当时微机室的电脑并不多,也只供高中生偶尔接触)。每一次走进学校的大门,小川都感到一种由衷的兴奋和满足。他知道,这里是他改变命运的起点。
对于陈小川来说,“林伟东”这个名字,赠予代表着资助款和捐款,捐赠是一个精神支柱,一个遥远而温暖的象征。他素未谋面,对这位恩人一无相似,但他将所有的感激和敬意都倾注在了这个名字上。在那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山村里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镇上小学虽然比村小进步,但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依然有限。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学校里有一台老式黑白电视,但也只是偶尔播放新闻或教育节目),小川只能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去勾勒林伟东先生的形象。
他在放学后或者周末,会偷偷地躲在学校图书馆里。这间图书馆不大,藏书也以教科书和辅导书为主,但角落里总能找到一些旧旧的报纸和杂志。这些杂志大多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期刊,内容五花八门,从时事新闻到科普知识,再到人物访谈。小川会如饥似渴地翻阅它们,试图找到那些成功人士、慈善家的蛛丝马迹。
他从那些报道中吸取灵感,仔细观察那些模糊的照片,阅读那些充满溢美之词的报道。他注意到,报道中的成功人士通常穿着整洁,面带微笑,办公室宽敞明亮,书架摆上了满是书籍。他们谈论理想、事业、以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小川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在自己的日记本里,用他稚嫩却认真的笔触,勾勒出他心目中恩人的清醒。
他想象中的林伟东先生一定是一位睿智而充满爱心的慈爱之家。他可能五十多岁了,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外表一副金边眼神,显得彬彬有礼。他住在高楼里,有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大门高大宏伟,门口有穿着制服的门卫。他的办公室一定很大,落地窗外是城市的拥挤。办公室里不宽敞的家具,从时髦的大厦,地板子一直堆到天花板上,穿着着知识的厚重的气息。他想象着林伟东先生穿着笔的潜水服,里面是挺白的衬衫,领带打得规规矩矩的整齐。他的手指一定修长而不仅仅是他经常翻阅文件和书籍,更因为他能在遥远的地方伸出援手,穿越千万山水,改变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的命运。那样的力量,在他看来,是超越了物质本身的。
他想象着林伟东先生有着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一定是看到了像他这样在贫困线挣扎却苦苦挣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又无可奈何。也许林先生年轻时也吃过苦,所以更能了解贫困孩子的困境或许他因为天性善良,见不得人间疾苦。无论什么原因,他都不会紧张地伸出援手。他想象着林先生在做出资助决定时,是怎样的扁和决绝,仿佛他的善意就像阳光一样,自然而然地照亮了昏暗中的他。
他会在日记中写下对林伟东先生的感谢和祝福。他的日记本是学校发的很普通的那种,封面已经有些劳累,但里面记录的却是他最珍视的心情。他经常写日记本自言自语,仿佛林先生就在他身边,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述。他向这位想象中的恩人回忆自己的学习情况,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和一丝不安。他告诉林叔叔(他在心里用这样的语气称呼但林伟东),他数学还在努力,虽然偶尔会遇到难题会卡壳,他会重复地演算,直到弄懂爱情。语文又得了满分,作文被老师设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他看什么书,学到什么新的知识,比如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法则,比如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比如鲁他把林伟东想象成自己的另一个父亲,一个遥远却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他的父亲。这个“父亲”给他带来了生命,却给了他新生;没有陪在他身边,却没有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前行。
这对恩人的想象,成为了陈小川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他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读书,更是为了不辜负林叔叔的期望。他想象着林叔叔看到他的成绩单时,旁边的欣慰笑容;想象着林叔叔听到他获得奖状时,向朋友们高兴地提起了他。每次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比如一些怎么也解不出的数学题,比如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比如生病身体不舒服,他就会想起林叔叔,想起他为自己的金钱和热血,想起他想象中的温暖微笑,然后咬牙坚持下去。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用自己的成就来报答一份恩情。他甚至开始想象,将来有一天,他成功了,装上得到洁净身体的衣服,双手拿着大学毕业证书,走到那座拥挤的图书馆,找到林叔叔的公司,敲开他办公室的门,恭敬地对他说一声谢谢。他抱着林叔叔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样的,孩子!”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遥远的另一座城市,一栋气派的办公大楼里,林氏集团的董事长林国栋,正坐在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他的办公桌上,想起一份来自栋梁基金会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封面上写着“受助学生陈小川学习情况追踪”。林国栋,就是那位匿名资助陈小川的“林伟东”。“林伟东”是做公益慈善的化名。林国栋的父亲生前一直热心公益经常帮助父亲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孩子。去世后,林国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立了“栋梁基金会”,希望像父亲一样决定有爱心的人提供一个做善事的平台,也能宣扬父亲的善行。救助陈小川项目,是他父亲去世后,通过他基金会进行的第一笔批资助之一。也是一个慎重的、一个充满情感的选择。
林国栋不是当年只知道赚钱的企业家。他有着父亲的仁厚,也经历过创业的艰辛,深知一个人的困境。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向他汇报了陈小川的情况——一个来自偏远山村、因贫困辍学、却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他知道,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一点点的帮助,或许决定改变他一生的轨迹。
他坐在舒适的真皮老师椅子里,翻看着这些定期寄来的报告。报告中详细记录了陈小川的家庭背景(虽然没有直系亲人)、早年经历、学校后的刻苦表现和优异成绩。报告不只是冰冷整理的数字和文字,里面还包含了王对他生活、学习状态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小川写的一些心得背景(经过基金会筛选和)。
他看到一个孩子在极度困境中的挣扎和顽强,这样对生存和知识的渴望,跃然纸上。他看到知识在他身上点燃的希望之光,如何一点点驱散带来贫困的阴霾。他看到小川的成绩单上,语文、历史、政治(小学)高年级开始接触)等课目总是名列前茅,显示出他对文字和人文知识的敏感和热爱数学。虽然开始有些吃力,但一直都有进步,从最初的水平边缘,到后来的中等偏上,再到毕业时的良好,每一次进步都凝聚了他他看到了王老师对小川的评价,那些评价真挚而充满肯定:“这个孩子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学习热情,他的眼睛里有光明,对知识的渴求就像干涸的土地渴望洪水。他虽然不爱说话,但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善于思考,是块璞玉。”“小川尊敬师长,同学团结,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更加努力,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看书,涉猎广泛,理解能力最少。”
读着这些报告,林国栋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并没有受期待的助者能够有多么惊人的天赋或者未来回报自己,他只是想尽一份力,给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一个机会,弘扬父亲的善行。但他看到陈小川如此努力,如此珍惜这份机会,将这份帮助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他的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救赎得到了回报(尽管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更有人性的光明在远方闪耀,让他给予一种深刻的联系和温暖。
对陈小川的资助,他完成学业,将来他考上高中还是大学,基金会都会一直支持他。这份承诺,是他对父亲遗志的坚守,也是他对这个素未谋面却精神相通的孩子的认可。他陈小川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不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心,希望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追求梦想上。
王老师,作为基金会在当地的联络人,也是陈小川在镇上小学里接触最多、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不仅关心小川的学习和生活,也经常在思想上引导他。他深知小川对“林伟东”先生充满了感激,这种感激是小川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他看到了小川日记中对林先生的想象和倾诉,既感到一丝心疼(孩子过早承受的重担),又感到欣慰(他会感激地转化为积极的力量)。但他更小川能够理解善意的本质,不仅仅接受,更要学会回应,让爱心在人间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