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晨哥已经有一些固定的人了,就缺个VOCAL。当时还有海哥,梦姐,他们一起在玩爵士。他们都是隔壁B大了,跟晨哥一样比我大三届。所以,其实,当时晨哥找我还有一个顾虑,因为海哥、梦姐在准备毕业后就离开B城。B城不相信年轻人的眼泪,有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的。后来毕业他俩就走了,回到南方省府,他们都是S城人,听说他俩考公了,宇宙的尽头啊。很难想象啊,往事如烟。
当时跟他们仨见面时,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说真人爵士乐队,摇滚我知道,民谣我知道,爵士?王若琳或者小野丽莎吗?
当时的我和各位一样一样,对爵士完全不太了解,后来才慢慢知道这种音乐形式。于是就被这玩意儿抓走了灵魂。对,我后来喜欢上了爵士。
爵士是非常爱玩即兴的音乐形式,表演性非常强,不是摇滚那种撕心裂肺,主要靠各处乐器的配合和即兴。不知道你们听过The Bad Plus的曲子没有,大概我们是那种先锋爵士风格。后来因为其实我俩都爱摇滚,所以风格就更偏向Go Go Penguin那种,加了电子元素,这是后话了。
一般玩爵士的大都觉得自己特牛,看不上民谣的。后来接触之后发现确实是,爵士的曲子都特麻烦,弹爵士的人可以弹得了别的,但弹民谣的不一定能驾驭爵士。晨哥、梦姐他们就是那种把乐器玩得特牛那种。
我呢,偶尔弄点儿钢琴,玩即兴,主要还是负责VOCAL和作词。给爵士填词,又要本土化差点没要了我的命。是真难啊,这玩意儿太洋了,硬得有点水土不服。这也是我和晨哥经常有意见的地方。
另外,编曲是老徐(我一般叫晨哥,偶尔尊称老徐)。其它乐器也有他(比如吉他),还有海哥和梦姐。梦姐是BASS,海哥是爵士鼓。
于是,从大一下期后段,我就开始跟晨哥,一起搞音乐,跑演出了。我们是从在音乐餐厅给人演奏开始的,那种您们吃饭,我俩演出那种,第一次给了我们500,一晚上。害,这破钱真不好赚。后来觉得音乐圈儿那句话不要太经典,“搞音乐的最赚钱的时候,就是把乐器卖出去的时候”,难怪呢?国内好的乐队太少了,因为生存就挤掉了80%的乐队了。
在学校我们也演,但就是文艺汇报式的演出,或者是校音乐节之间的友情表演,纯为爱发电。但校园就是非常有魔力的地方,比起所谓的商演餐吧,我更喜欢学校,那里的人更有音乐素养。
这么下来,也成了B城学校音乐圈儿小有名气的组合。但和人民谣或者流行的名气比起来,我俩就只能算个不是非音乐人。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晨哥直接B校保研,最后就剩我俩。于是组了个两人乐队,我想了个名儿,“Soundwave”音潮。就是希望我们的音乐能够在空气或介质中传播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灵,产生波动和共鸣。
偶尔有些商演,但限于我俩的音乐形式,我们需要借用演出地的乐手老师们。再加上非常小众的风格,听得人不多,也赚不了什么钱。我们就这样在B城里零星商演着,学校益演着,小打小闹着。
直到我大三那一年,国内开始流行音乐综艺了,我开始打了鸡血一样,报名各种音乐综艺。但如您所知,爵士太小众了,不是娱乐性、流量性节目喜欢的类别,没有高音绝杀,我们只有自己的律动和即兴。我们成为了综艺的一轮游选手,非常沮丧。
我人生的所有挫败大部分都是因为这爱恨交织的音乐。
那时,晨哥和我也要毕业了。他研三、我本科毕业。其实做为名校,大二、大三非常多同学都在准备出国留学或者考研了,由于我们是法律专业,其实各法系差异非常大,留学率可能比B大这处学校少一点。但当年GRE和国外学校我也跟风考了。准备了一段时间的JD,但想着以后不想做理论,去读LLM也没意思,那大概率就在对岸考BAR留下了,那这片土地,我俩的“Soundwave”,就真跟我没关系了。
晨哥,一直担心我也会和海哥他们一样,毕业后就离开。那他这几年,我俩的“Soundwave”就真的白忙活了。
其实,这不过是大部分校园乐队的宿命而已,像校园爱情一样经不起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