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芝沉默片刻方道:“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无奈吧,以前老听我爸妈说,他们那个年代读书,能读出来的读,实在没这个天赋的也能早早学个手艺另谋出路,当然是正儿八经的找师傅学手艺,不是现在职高混日子,人们也就不会把孩子们在学习上榨干,那些人现在过的到也真不一定差。那会儿也有早读,但更多的只是让来得早的学生自由温书,愿是复习愿是预习,甚至学生来不来也全凭自愿,某种意义上反而真的体现出现在专家们一干嘛就念叨的‘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主体这个词其实意味着自由,选择自由。早读都要事无巨细的要求,怎么可能给你留出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从学校到家长没有人愿意给学生自己规划的一点点自由,因为没有人相信他们!在大多数人眼里,学生,不等于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无法为自己负责,只是客体而已,把选择权交给学生?那岂不是倒反天罡?山河四省的学校都喜欢把学生安排的死死的,最好能细化到每一分钟每一秒,因为这样做有好处,对学校有好处,加大内卷可以使学校整体均分提升,在地区内学校竞争中占有优势。
但落于个体,仔细想想其实是剥夺了学生自我成长和精神滋养,让他们疲于完成一项项看不到尽头的任务,让他们习惯‘听命’而不是习惯‘思考’,长年累月习惯听别人安排指挥的慢慢就会丧失自我意志,当某一天突然有选择权的时候也很残忍,因为那突然意味着他们要自己做决定,可那时候这些刚满18的学生真的能明白每一个决定应该负什么责任导致什么后果吗?长期失权的人有几个会觉醒?随波逐流会成为常态,因为那意味着不用自己做决定而且责任均摊。
某种意义上学校其实并不负责教育和培养,学校的真实价值是驯化和筛选,把十三四岁半大不小的人圈养在一处,通过上课自习考试消耗他们的精力,从而避免青少年犯罪,降低治安成本。当然,这个过程中总能挑出两三苗有价值的学生,关注培养不就成了咱们学校的目标生?
所以这份工作的劳动本质是筛选,故而我不喜欢当老师,我并没有权力去筛选,我只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螺丝,但我也是从犯、是刽子手。”
“......”
“......”
白雅芝叹了口气:“只能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竞争太过残酷了。过去,学习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在学习上有天赋有热爱的人可以和学习双向奔赴。可现在,学习变成了一个个家庭的事业,而且是消耗了巨额家庭财富的事业,沉没成本太高,家长也就没办法接受投资失败,最后只能剥夺了学生作为个体的意志和选择,压榨了本还可以拥有的些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