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武将世家,走的是与赵郡李氏全然不同的路子——以武入仕,以功领赏。
李钺的父亲李良平李大将军,军功卓越,且极为识时务。
平定藩王又曾守过边关,封威武大将军后急流勇退上书请辞,经父皇再三挽留后,保留威武大将军的名号虎符上缴,手中的兵卒也是一个不留,平日里早朝一天不落,却并不仗势压人,这样的心胸,满朝也找不出几个。
那一日替她说话的武将里就有这位昔日的威武大将军。
“多谢朝堂之上大将军仗义执言,本宫还未曾亲自登门谢过。”
“殿下言重了,殿下是骁勇豪杰,心怀百姓,家父心生佩服。”
赵棠也不吝感慨,“李将军人老心不老,依旧是人中豪杰。”
待众人逐一落座,一众女使鱼贯而入,一旁架起烤架,一只全羊架在架子上。
点燃木炭,时蔬、彘肉,炭火一起油花滋滋的,不过片刻就肉香四溢。
这边吃着,另一边朝堂之上,关于北征也终于有了定论。
赵棠在北征上出了不少力,边境战事起,有些事拖不得。
最后在隆庆帝的决定下,北征事一锤定音,玉京各家各户各有心思。
不过有时候有些事情并非是由他们决定的,没等各家活动,北征的名单就已经出了。
太女棠亲随为督军,威武大将军李良平为帅,左大营都尉谢敏诏为副将还有李大将军的儿子李钺也为副将。
赵棠将名单看完,将名单上的人全部记下。
“备车,进宫。”赵棠收起名单。
三清殿之中空无一人,不管是隆庆帝还是梁恩都不见踪迹。
赵棠步行出了三清殿,轻霜拉过门边的小太监,“梁公公呢?”
“回殿下,”小太监行礼答话,“梁公公随陛下去了宣武门外的演武场。”
“演武场?”赵棠抬脚沿着台阶走下去,“走。”
演武场上隆庆帝一身明黄骑装,手中弓箭拉的满弦,箭头微调。
“咻。”
“父皇好箭术。”赵棠看了一眼靶子,正中红心。
“你也试试。”隆庆帝收箭回身,示意赵棠站过来。
隆庆帝看向梁恩,“再取一把弓来。”
普通的弓箭通常在一石左右,赵棠最强的时候能拉开也只能拉动两石,如今许久未练手生了,退而求其次取了一把一石的轻弓。
“咻。”
“八环。”守在靶子边上的太监高声报数。
“可惜了。”隆庆帝看了一眼赵棠,有些惋惜,“你五岁习箭,八岁的时候就能百发百中了,怎么越长大反而还不行了。”
赵棠想说百发百中跟年龄没关系,唯手熟尔,不过想了想没敢说。
“先祖逐鹿中原,当初要凭你这手偏箭术,恐怕这江山就不是咱们赵家的江山了。”
隆庆帝一句戏言赵棠却想到了其他的事。
大昭的开国皇帝能文善武,箭术卓绝,为将为帅都有足够的能力,统领手下的将士,叫将士们信服。
隆庆帝的忧心,赵棠没有办法否认。
打铁还需自身硬,若是她只会口头花花,实在是难以服众。
“父皇说的在理,可儿臣此时再去临阵磨枪,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论身手儿臣比不上诸位将士,论谋略,虽然儿臣熟读兵书,可纸上读来终觉浅,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
隆庆帝朝着梁恩抬了抬下巴“去将人请过来。”
“是。”梁恩领命。
赵棠有些不明所以,不过也没多纠结,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又是一支漆金的箭飞了出去。
连发五箭,三发正中红心,六成的概率。
将手中的弓递给轻霜便听见车轮压过地面的的声音。
赵棠转头看向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