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能在京城有什么事,还需要他做埋伏接应。这些年他被放在洛州,宁王在京城里布下的关系丝毫没有透露给他,若真有什么事,他两眼一摸黑,如何能一力挽回?
他尽量说服自己不要多想,但是疑心的种子已经在心里生根发芽,渐渐有茁壮之势,压都压不住地肆意生长。
陆知涯到了京城,寻到一处僻静的客栈落脚。这里离宁王在京城的府邸不远,周围街巷通达,住的大都是在京城里驻留时日比较长的客商。
久未到过京城,已经是一番新气象。街市上异族的面孔多了不少,比之前记忆中的样子更加热闹了。
他出门闲逛,留意着各处可能出现联络暗语的地方,却没找到任何蛛丝马迹。
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在心里挥之不去,他漫无目的地转了大半天,看着日影西斜,忽然想起这个时候李娴来。这个时候应该下值,他在秦府门外不远处的茶摊坐下,要了茶水点心,等着她回来。
一直到天全黑了,茶摊都快打烊,才看见李娴无精打采地回来。
她手里提了一个纸包,跟门口守卫说笑了两句,又递上纸包,大概两边又客套了几句,她才往门里去了。
倒是有些手段,懂得笼络人心。陆知涯心想。
他忽然觉得心情没那么压抑了。之前也跟贺云洲一样,认为李娴在京城里受了那么多苦,怕是心生畏惧,所以贺云洲才在除夕时顶风冒雪来一趟。对于这颗至关重要的卒子,真正的关心至多三分,稳住她的心,能继续为己所用才是要紧。只是李娴不是娇养的花朵,她吃过一般人家姑娘都没吃过的苦,也见过大户人家小姐们都没见过的世面,未必猜不到贺云洲的目的。
可是那又如何,她也带着自己的目的,尽可能地利用着手里的资源,勇敢地面对着周遭的一切。
自己大概是舒坦日子过太久,稍微有些起伏全映射在心里。
当各方人马都汇聚到了京城,李娴反倒没那么忙了。她去吏部归还文书,还有时间跟贾升喝杯茶。
档案库后窗外一株海棠开得正好,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茶香四溢。
“我这劳碌命,忽然闲下来倒开始心慌,总觉得有事没做一样。”李娴端着茶杯笑道。
“再过几日还有你受的。”贾升道,“提前去皇陵预备,几乎通宵不能睡,还要站在外面恭迎圣驾。那么些人一起到了,之前就算安排得再妥帖,也总有临时状况发生,按下葫芦起来瓢,有得忙。”
李娴吐吐舌头,这些事听着脑仁都疼。她想了想,不屑道:“如此说来,我且享受这浮生半日闲。反正是个听差跑腿的,不过是费些脚力,办不了的上面还有人撑着,也不必提前焦虑。”
贾升笑着点点头,这份豁达倒是他十分羡慕。
李娴放了茶杯在屋子里溜达,好奇地问道:“这里有多少官员的文档?”
“所有的都在。”贾升道,“从上到下,详略不同而已。”
“我能看看吗?”李娴坐回贾升对面,试探问道。
贾升略迟疑了一下,只点点头,继续埋头写字。
李娴往那些书架中间走去,找到明德初年武将部分。西北镇关将军何兆廷麾下,武威将军李继。
李娴看到这几个字,莫名开始紧张,连带着手都微微发颤。
李继于乾元二十一年畏罪自裁于镇关将军府,手下副将孟修试图叛逃被诛杀,乔逸失踪,其余反抗者斩首,服罪者充边军役。
其余没有了详细记载,而在李继的生平档案里,也没有记载关于他家室的记载。
李娴紧张到不得不掐了自己一把才让心情平复一些。乔叔叔从来没有说过这些,倒真像是故意隐瞒。是隐瞒他自己的身份,还是隐瞒他们特别是李娴的身份?他对外也只说自己姓乔,家中行二,外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只唤他乔老二。
而关于乔逸,记载就更加简单,在东海剿匪时投军。
大概乔逸也没想到,李娴竟然能自己查到这些消息,所以才一力隐瞒。
李娴合上书册,仍旧放回原处,又去找明德四年的记载。
宁州下辖麓城县联合残余海匪造反,宁王率兵抵抗,宁州通判陆照庭求援途中被叛军所杀,合府上下十七口除幼子外,皆丧命于叛军刀下。
李娴放好书册,从书架里转出来,似回味一般叹道:“不曾想这海匪如此凶残。”
“刀口上舔血之人,还有什么仁慈可言。”贾升放下笔,问道,“看到什么了?”
“随便一翻,居然正好就是宁王剿灭海匪。”李娴道。
“哦。”贾升点点头,“可见海匪凶悍。麓城治下军士不过两千人,居然能一路杀到州府。宁王分兵偷袭他们的后援,自己只率了几百军士守城,才让通判陆照庭去搬救兵。陆照庭在途中遇害,叛军攻破了州城,大肆杀戮。还是偷袭成功的军队回转,才又夺回城池。”
李娴惊叹道:“竟然如此凶险!”
“正是,所以至那时起,宁州增加了防卫编制,特别是麓城一带。”贾升点头道,“这才保得东海这十多年的平静。”
李娴点头称是,见时候不早,便起身告辞。出了大门又在街上闲逛一阵,左右观察没看见可疑之人,才往神农堂去了。
今日查到的消息虽然不多,但总觉得背后隐情不简单。她尽快将消息传回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