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太子今天登基了吗 > 第28章 三年

第28章 三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这三年,风调雨顺,天公作美。

春日的细雨润泽大地,夏日的阳光洒满田野,秋日的金风吹熟稻穗,冬日的瑞雪覆盖山川。

三年来,桑闲的物种改良措施实施的非常完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赶上丰年,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日渐充盈。

原本的上京城就是一个巨大的皇族城堡,被城墙围绕,城内只住着一些朝中大臣和皇亲贵族,百姓依旧住在城外,只有每逢战事才会躲入城中。

这两年乔承陵疯狂搞基建,上京城也在他的规划下不断扩建。城墙向外延伸,街道拓宽,建立了许多居民房屋,坊市井然。

城东新建的“承平坊”成了商贾聚集之地,城西的“文华坊”则是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而皇宫之内,几座巍峨的宫殿拔地而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彰显着帝国的强盛与威严。

乔承陵励精图治,大力推行商品经济。上京城的街市上,商贾云集,货物流通,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

市民阶级逐渐产生兴起,街巷间多了几分繁华与喧嚣。

吴怀的造纸术在这三年间愈发精进。纸张质地细腻,色泽洁白,早已取代竹简,成为文人书写的首选。纸税为国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而活字印刷术的完善更是让知识的传播如虎添翼。

乔承陵在城北建了一座图书馆,内设有从各地搜寻来的图书万册,其功能与现代图书馆一致,免费向百姓开放,其中还设有免费的扫盲班,有夫子免费授课。

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想要读书取士之人。

此举虽然遭朝中各臣的抵制,但在乔承陵层层淫威逼迫下,还是磕磕绊绊的办起来了。

每日清晨,报童们穿梭于大街小巷,手中挥舞着新印的报纸,高声吆喝:“今日《上京时报》新鲜出炉!”市民们争相购买,街头巷尾,茶楼酒肆,处处可见人们捧着报纸,或低声议论,或高声辩论。

一年前,太学的首批实验生在高强度的衡水模式下全部顺利毕业,按照他所定的规矩全部下放各郡县做官,一年以来,政绩斐然。

一群只知吃喝玩乐的二世祖,在太学的教导下改变恶习,全部成长为一批能力出众的官员,这给乔承陵了一些改变察举官制的莫大底气。

未央宫内,晨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一片璀璨的光影。又逢朝会,乔承陵跪坐于御座之侧,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神色肃穆而坚定。

乔叶还没睡醒就被拉过来上朝了,他本意将权力全部下放给乔承陵,自己做个闲散皇帝,没想到乔承陵不愿,每五日一次的朝会都被他天不亮的从被窝里薅起来上朝。

“今日,孤有一事与众卿商议。”他目光扫向殿中群臣,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有力,“察举制沿用已久,然其弊端渐显。孤欲改察举为科举,以才取士,唯才是举。”

话音未落,殿内已是一片哗然。各氏族大臣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愕与不满。

察举制的推荐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他们往往会优先推荐自己的族人、门生或依附于自己的寒门子弟。这样一来,世家大族能确保家族成员世代为官,维持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氏族通过察举制巩固了其作为社会精英的地位,成为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主导者

一但察举制取消换为科举制,以才取士,那对氏族来说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殿下,此事万万不可!”一位年迈的大臣率先出列,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察举制乃祖宗之法,沿用数百年,岂可轻易更改?且科举取士,恐寒门子弟鱼目混珠,扰乱朝纲!”

右丞相长孙辽出列:“殿下,科举取士,恐难以服众。且氏族子弟自幼受教,才学品行皆非寒门可比。若以科举取士,恐朝中人才凋零,国将不国!”

自从斯年死后,长孙辽仿佛记恨上了他,每次朝会必然噎他两句。

碍于自己理亏,乔承陵从来没有计较过此事。

乔承陵眼中闪过一丝怒意,却仍强压怒火,沉声道:“孤以为,才学不分贵贱。科举取士,方能广纳贤才,为国所用。”

然而,朝中大臣们纷纷出列,言辞激烈,反对之声此起彼伏。乔承陵虽据理力争,却终究寡不敌众。

他们本就是察举制的既得利益者,上位削减他们利益的刀刮在自己身上了,全部都急了起来,仿佛太子升起一点废制的心思,他们就会全部揭竿而起的模样。

“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