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风雨人生路 > 第27章 第 27 章

第27章 第 27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贫穷,他真的是和我有缘,这缘份还很深很深。从回到故乡至离开故乡,他就一直亲密地伴随着我。

1970年是我家最艰难的一年。

年一过完,我家就断粮了,柴火也没有了。

这年春节期间下了一场大雪,天也特别地冷。

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冒着大雪到桃园店上去挑煤。

父亲前两天去外地借粮食,路过桃园店时,想办法搞到了一百斤煤,放在桃园店一个熟人家里,托人带信,让我去挑。

从古家田到桃园店,只有五、六里地,路虽然不远,但大雪天里挑一百斤煤在路上走却非常艰难。

路上都是冰雪,还上了冻,非常滑,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我用一件旧衣服包着头,在腿上绑几根稻草绳防滑,挑着两大箩筐煤,冒着风雪往前走。

那雪下得正紧,白茫茫的大地上,就只有我一个人,挑着担子在雪地里艰难前行。

到家的时候,我已经成了一个雪人了,头上背上全是冻硬了的冰雪。

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借到粮。他用全家的布票肉票等能换钱的东西换回几十斤萝卜干,这就是我全家的救命粮了。

这时,我母亲挺着怀孕七个月的大肚子,在灶台前费尽心思为全家做饭。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能救命的红苕早已吃完了,幸好还有些咸菜和谷糠。

母亲烧一锅开水,抓几把萝卜干放在里面煮。

煮了一会,再抓些谷糠撒在里面,这就是全家的饭了。

菜呢?全家就一碗咸茶。

开饭了,一人一碗“糠萝卜糊”。

这样过了几天,救命的来了。

我的初中同学,那个和我一起登过双凤亭吟诗的同学古春福来我家搭伙食了。

古春福在上初中时,写了一个《送公粮》的快板剧,在县文艺刊物上发表过。大队干部认为他很有才华,回乡后,就让他当了大队卫生所的赤脚医生。

大队卫生所搬到我们村来了,离他们村有几里路,他回家吃饭不方便,就到我家来搭伙食。

我把我家的困难都对他讲了,他听了,还是坚决要到我家搭伙食。他每天给我们家一斤白米,在我家吃中饭和晚饭。

有米了,母亲也有办法了。母亲把春福给的白米磨成碎米,萝卜干上撒的就不再是谷糠而是碎米了。

开饭了,全家一人一碗“碎米萝卜糊”。

老同学古春福也是一碗“碎米萝卜糊”。

三月中旬,我最小的弟弟出生了。

开饭时,还是一人一碗“碎米萝卜糊”。

老同学古春福也是一碗“碎米萝卜糊”。

我母亲也是一碗“碎米萝卜糊”。

在“月子”里,我母亲没有吃一根面。七个兄弟姐妹中,我最小的弟弟个子最小。

我母亲总是说,小儿子是饿着怀,饿着生的,所以个子小。

为了能交上“缺粮钱”,父亲把堂屋里上香供祖先的大台子拆了,准备拿去卖。

为了好卖,他叫我用锯子把供台柱子锯成板子。

我学的木匠手艺用上了,我把供台柱子全部锯成了板子。

父亲看到堂屋里满地的“锯末子”,眼睛里放出光来。

他伏下身子,从地上抓起一把“锯末子”,捏了捏,兴奋地说:“这锯末子很软和,说不定能吃啊!”

“这是从木头上锯下来的,怎么能吃得啊!”我苦笑着对父亲说。

父亲抓着“锯末子”站起身来,有些无奈地说:“这东西要是能吃就好了。”

他好像有点舍不得地把抓在手中的锯末子慢慢的撒到了地上。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父亲一起,挑着供台柱子锯成的木板,走了十多里山路,到蔡家榨街上去卖。

我们把木板堆在十字街口的马路边,一直到中午饭的时候也无人问津。

我们无钱吃中饭,饿着肚子耐着性子继续等。

大约下午两点多钟,终于等来一个问价的人。

我一见这人就认出来了,就是那个在襄阳雪夜里和我一起拉板车的小梅。

他的样子基本上没变,所以我一见就认得出,可能我的样子变化太大,他没能认出我。

我怕他认出我不好意思,我就借故走到马路对面去了。

我在马路对面看到,小梅把手插在口袋里,低头用脚踢了踢堆在路边的木板,然后抬起头来和我父亲说话。

两个人说了不一会,小梅就走了。

等到看不见小梅了,我才从马路那边跑过来。

父亲皱着眉头对我说:“看来卖不出去了,你也饿了吧?我们回去吧,回去再想别的办法。”

我没有把我认识刚才用脚踢木板的小梅的事告诉父亲。

事后才知道,小梅从襄阳回来后,也没有去建筑公司,而是在公社企业管理办公室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县财政局局长。

三年后,我在小学当校长的时候,因为我给镇中学校长画了一幅“松鹤同春”的画被他看见了。

他就找到我,要我教他画国画,因此成为了好朋友,他还特地请我到他家喝了几次酒。

而那天的事,我一直没对他说。

我也觉得这木板难卖,就和父亲一起,又把这供台柱子锯成的木板挑回家了。

饿着肚子,还要干很重的活。

记得有一天,我挑稻捆挑到中午,饿得眼冒金星,实在受不了,就偷偷跑回家,把喂猪的粉碎的红苕藤粉末放到锅里做粑粑吃。

做好了,一咬,满口是砂子,不能吃。没法子,从水缸里舀了几碗凉水喝了,就又去挑稻捆了。

吃的难,烧的也难。村前村后,山坡上,田埂上,草都被挖光了,只好想办法搞煤烧饭。

有一天,我和父亲到离村三十多里地的新州县李家集去搞煤。

天还没亮,我和父亲,吃了几个煮熟的红苕,带上几个煮熟的红苕,一人挑一担空箩筐就出发了。

到了一个卖煤的地方,煤都卖完了,但地上没搞干净,地上还可以扫出一些煤来。

父亲只有2.5元钱,就和卖煤的商量,用这2.5元钱买这地上没扫干净的煤碴,卖煤的当然同意了。

我和父亲一起,把地上黑的东西都扫在一起,一半是煤,一半是煤染黑了的土,搞了四箩筐。

我和父亲一人挑两箩筐煤往回走。

走到半路,天就黑了,还下起了小雨。父亲挑着担子在前面走,我在后面挑着担子越来越跟不上。

父亲停下来,等我赶上来了,对我说:“你走得太慢,我不等你了,我先挑回去,再回来接你。”

于是,父亲就先挑着担子走了,我就挑几步歇几步地往前挪。

雨下得不大,但一直没停,担子越挑越重。我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把担子挣起来,挣起来也只能往前挪动几步。

挪到一个小山村边的时候,我就再也挣不起来了。

村边有一棵很大的树,我就把担子挪到这棵大树下躲雨。

带的几个红苕中午就吃完了,这时已经非常的饿了。

我坐在大树下的一个石头上,眼睛望着父亲走去的方向,盼望父亲早点来接我。

离大树不远有几间低矮的房子,房子里没有点灯,黑乎乎的。

忽然从一间房子里出来一个人,慢慢向我走过来,走近了才看清是一个大约四十岁的女人。

“你怎么这么晚还坐在这里呀?”

“我挑不动了,在这里等人来接我。”

她看了看树下装煤的箩筐,说,“这煤都打湿了,怪不得你挑不动。”她接着问我,“你还没吃晚饭吧?”

“中午吃了两个红苕的。”我回答说。

“你跟我来,到我家去,我给你做点吃的。”她边说边示意让我跟她一起到家里去。

她一进屋就开始点灯,边点灯边说:“煤油好贵,我用的是柴油,柴油也要省着用啊。”

她说的我也知道,因为我家,我们村里也都是用的柴油灯,并且还舍不得点,能不点灯就尽量不点灯。

她点上灯就开始为我做吃的。

微弱的灯光下,我看到屋子里还有两个小孩,一个男孩,大约七、八岁,一个女孩,大约三、四岁。

屋子里有一副磨子,女人用手抬起磨盘,从里面扫出一小碗碎米。

她又找出一把白茶叶子,就开始在灶台上为我做吃的了。

我看了看灶台边的情况,一看就知道,她家晚上一定没开火,也没吃晚饭。

听到锅里“咕咕咕”煮饭的声音,我的肚子也“咕咕咕”地叫起来。

她做饭的时候,她的两个孩子就一直站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

饭做好了,那是一碗热腾腾的碎米菜糊。

她把一碗碎米菜糊端到桌子上,对我说:“饿坏了吧,快趁热吃吧。”

她又回过头对两个跟上来的孩子说:“这是做给这个大哥哥吃的。明天我再做给你们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