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迫于五品官员的威严,还是决心奋发图强不给林季安拖后腿。一整日下来,待在县衙的衙役们无时不刻不在请教陆琰。
“这群人今天怎么回事?居然揪着不放个没完。”
临近放衙,陆琰总算能歇息下来仰靠在林季安所在的赞政厅,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一丝宁静。
“让我想想,嗯……一定是屈于我们谏议大夫的威慑之下不敢懈怠,你说呢林大人?”
休息也不忘打趣儿,陆琰用这么仰着的姿势偏头看向案桌旁的林季安。
“还是陆侯爷有法子,短短时日就将他们拿捏,林某全仰仗侯爷了。”
林季安全神翻看着手里的册子,头也没抬地回他。
县丞何大人回来已有两日,在今日林季安进县衙后没多久,何罄宗就立马来拜见升官的县令大人了。
两人在赞政厅里谈论了好一阵子,关于这段时间里何罄宗在别地县衙的所见所闻,他都一一向林季安道来。
毕竟是繁城来的县丞,其地位不亚于各地的县令,若是说成上级考察也不为过。
何罄宗将各地与繁城不同的的治理条例整理成册,交给了林季安。
此时林季安看着一些颇有成效的治理条例,内心感慨着各地方官的智慧,自己需更加把劲才行。
见林季安敷衍的回答,陆琰也自觉没趣,于是起身走到林季安身侧,靠在了他手旁的案桌边。
“凡每年交粮过五十石者,来年便可少交两石,此举激发百姓踊跃交粮。”
陆琰偏头看着其中一条条例低声念了出来,念完后却是哼笑了一声。
“表面是鼓励交粮,可实际上反倒是在压榨。”
闻言,林季安的视线这才离开册子,仰首看向上方俯首之人。
四目相对,林季安莞尔一笑,缓缓道:“看起来侯爷对此有不少见解。”
定格一瞬,目光掩饰着内心的无措挪开。
陆琰不自觉看向窗外:“五十石,虽看起来不是巨额,但也不是户户都交得起的。”
“川蜀一带,地势复杂,常年受到的灾害不少。百姓分地土质泥沙俱下,从而收成也不同。”
林季安心中为之一动,想起今日下朝时周均评价陆琰那番话,不禁摆头垂眸,嘴角勾勒出否定的弧度。
是他自己不了解陆琰罢了。
然而陆琰瞥到林季安轻微的摇头,以为他并不认同自己的话,疑惑道:“林大人,我说的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林季安重新抬起头,“我觉得你说的很对,还请继续。”
还是不知方才林季安的摇头意味着什么,困惑绕心,好不是滋味。
但陆琰不得不继续他的见解:“既然收成不同,五十石对于每户人家收成所占比例,自然也不同。年收数百石者,五十于他们而言不过寥寥无几,但不过百石者,确是占了绝大多数。”
“长期以往,导致的结果只有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是这样的。林季安心里想。
朝廷要求各城上交至粮仓的粮食皆有精确数目,若收有多余,则作为城中储备,以防不时之需。不过大周并无规定各城需以何种方式收粮,这就看各地县令如何抉择了。
“那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解决这一问题?”林季安问道。
可陆琰并没有如预期那般说出其他方法,只见他离开案桌,负手行至林季安堆放公文的架子旁。
看着架上放着的东西,几步过后,陆琰抽出其中一卷竹简朝林季安扬了扬,笑道:“这样的法子,我记得林大人在上任县令不久,就在繁城实施了。”
突如其来的马屁,真是……措不及防。
此前繁城的收粮方式,本为按照每户人家总收成比例来划分。
但林季安上任后,将按照总收成比例换成了按照每亩地的收成比例。
此举不仅照顾到百姓收成差距,并且以每亩地收成的变化,还能反映出这片土地的良莠的变化,以便更好管理。
繁城作为皇宫所在城,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无需城中储粮,大周粮仓,就在此地。
因此,只要是超过需上缴的那一部分粮食,林季安会按需发放给收成不足或是家庭收入难以维系生活的人家。
见林季安不语,陆琰扬眉补充了一句:“难道不是吗?”
那只是自己能想到比较好的方法,不代表没有其他的。
林季安合上册子,起身将它放置桌角的书堆上:“时间差不多了,回去吧。”
陆琰一路跟随在林季安身后,对他的沉默反而起了劲。
“林大人,你怎么不答?”
两人上了马车,林季安看着他道:“对于已知的方式,有何好说。”
“陆某不才,倒是想不出比林大人更好的方法。既然这样,不如林大人回答陆某一个问题。”
“你说。”
“刚在我说话的时候,林大人为何突然轻笑摇头?”
这该怎么回答,直接告诉他周大人认为他不体恤百姓,是个纨绔子弟,但自己不这么认为,觉得他很有想法这样吗。
实在难以说出口。
“就是此前有人跟我说过一个观点,那时候突然想起来,觉得不对罢了。”
“噢,原来在我说话的时候林大人在想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