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云起动了动嘴唇,欲言又止,半晌方道:“其实,你找王爷也无济于事……”
“为什么?”沈昀几乎不假思索。
苏云起神色难得严肃起来,低声道:“他不大管这些。”
“那是为何?”
莫非是皇上以为国子监内尸位素餐者还不够多吗?
苏云起叹气,“他也才来不是,再者人家好好一将帅,是在前线杀敌的。这治学之道,他许是不擅长?”
沈昀点点头,微微叹息。
“依你所言,他该是在西北冲锋陷阵,为何会来这里?”
不知是不是偶然,沈昀想起在莲花峰时,师父极少跟沈昀他们谈及当下朝政,即便为了他们的举业不得不提到,亦是一带而过。是以沈昀对当朝此等权贵们知之甚少。
苏云起挠头,“你怎么想起问这事?”
沈昀语塞,白了他一眼:“不就是话赶话,随口一问么。”
苏云起正待开口,忽瞥见砚台挡住的玉珏,兴奋道: “耶?这玉……看起来是上乘品哎。哪来的?”
沈昀微垂目光,“不就豫王给的那块。”
苏云起显然对此事很来劲儿了,缠着沈昀追问端的,“上回问你,你就支吾半天,快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沈昀被闹的无法……
彼时殿试已结束了,天南海北的考生,因同住一家客栈,在临别小聚。沈昀心情颇佳,就跟了过来凑热闹。
酒足饭饱后,几人在状元郎吴文博提议下玩起了游戏。
吴文博道:“是这样,在座者轮流出题,如有人能答出,则出题者满饮三杯,反之,则与座者除却出题者,皆罚三杯。答题前彼此可商量,诸位以为如何?”
在座者纷纷称好。
状元郎又道:“既是我的提议,那我先来。”
周遭瞬时静了下来。
吴文博道:“我在入京途中,偶得一趣事。”
“说是一个孩童去买桃,一个铜板一个桃,三个桃核又可换一桃,问十个铜板能吃到几个桃?”
“十四个桃。”一人抢白道。
“十个铜板十个桃,吃完换了三个桃,三个桃核再吃一个桃,是故一共十四个。”
“那还白费一桃核呢?”有人补充道,“他说的不算。”
“呃……”该抢答者思绪许是为酒气侵染,一时皱眉不解,正忧心累及众人时,灵光一现,看向沈昀,“沈探花,这里除了吴状元郎,数你为大,何妨一猜?”
“对啊对啊。”一桌人皆起哄让沈昀猜。
此般锻炼急智的题,沈昀以前在莲花峰求学时也曾见过。只是鉴于方才出过风头,沈昀此刻已谨慎起来。
她面容平静,看向吴文博,道:“状元郎,可是十五个?”
桌上的人听了,有低下头认真重算起来的,亦有急性子的,借着酒劲催促沈昀:“哎呦哟,探花大人,你还打什么哑谜,快说快说。”
沈昀放下茶杯, “两轮桃子吃下来,多出两个桃核,再同店家借一个桃吃掉,凑齐三个桃核还他就是了。”
众人闻之,恍然大悟,说果然如此,都没心没肺笑开了。
沈昀道:“此处过于吵闹,若是在安静之地,想必诸位皆能答出。”
众人听了又来夸沈昀过谦了。
“有趣,真是有趣!”
一桌人的话音戛然被打断,不由得循声望去,不远处二楼台阶上,一人轻摇折扇,悠闲地迈着四方步,正拾级而下。
“咚。”
“咚。”
“咚。”
踩踏声犹如有韵律的节拍,直击人心。
他的目光越过众人,径自看向沈昀,声音清朗: “‘濯濯如春月柳,轩轩如朝霞举’【注1】,不外如是。”
说着便向沈昀这边拾步走来。
来人身如玉树,脸孔俊朗,唇边似留一股笑意,说不出的风流恣肆。
沈昀心下暗道:果真传言不虚,京都确是钟灵毓秀,群英荟萃。只是他何曾说过让人如沐春风的话?
来人持扇一揖,眸中含笑: “复姓南宫,表字逸清,不知这位郎君如何称呼?”
沈昀缓缓吐出憋在心口的一股气,也向他一揖还礼,“在下沈昀,表字羲和。适才阁下的谬赞,实不敢当。”
这人闻言一哂,自沈昀身侧擦肩而过。撩起一股微风,微妙柔润,还掺和着酒味儿。
此人应当是灌了不少黄汤了。
只见他立于桌前,又道:“各位既如此好兴致,本、我也来凑个乐凑热闹。不才也有一题,如有谁能答出……”
他低头一把扯下腰间的玉坠,抛在酒桌上。
“彩头!”
众人但见此玉色泽温润,雕工繁复。不禁都叫嚷闹腾起来。
唯有豫王近侍赵元眉头一紧,慌忙中惊呼:“爷!这可是……”
彤城澈一抬手,打住他的话音,目光扫过众人,“可听清了,我要问的是:倘若,各位可随心而为,无困于俗务,你们意欲如何聊度此生?”
彤城澈此话一出,就立即遭受好一阵鄙夷。
这群儒生量着他一身世家公子打扮,原以为他即便问不出经国济世之道,也当探讨个四书五经,万万不曾想是这么个……
不过鉴于桌上那块价值不凡的玉珏,还是争相拿出了自以为极致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