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秋蕊香
回明府后,小萍主动问了自家小姐,觉得靖王爷如何如何。
明惜月一时有些忐忑,真怕自家丫鬟着了这花心王爷的道儿。
她心知小萍这傻姑娘,若被这高功率中央空调惦记上了,只怕这辈子就毁了……
“小姐,你对靖王爷印象如何呢?”小萍猜不透自家小姐的心情,只是一味关切地问道。
听罢,明惜月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丫头竟是在担心自己?
“王爷……人挺好的呀,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就是一眼看便是十足的花心大萝卜,明惜月心里暗暗吐槽道。
“而且王爷说话风趣,也不摆皇亲的架子、很平易近人,和他还算蛮聊得来的。”
听罢,小萍关切地询问自家小姐,是否除此之外还有别的。
“别的什么……暂时没有。”明惜月冷静地想了想,如今虽然时局较为开明,但是男女大防禁忌尚在,只怕也不好和王爷走得太近。
不过她觉着自己年纪尚小,那靖王爷又自称和家父是师徒情谊、又认识自家兄长,想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随后明惜月又安慰了一番小萍叫她不要担心自己,还说自己有分寸。
小萍听罢虽未全然放心,但想到自家小姐成天把“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类话挂在嘴边,想来是清楚明白的。
更何况,她想若真如外界传言那般,靖王爷和赵府的小姐如今打得火热,只怕不久后就有好消息了。
于是很长时间小萍都没再担心过自家小姐和王爷。
直到有一天,王爷和小姐少爷结伴出行,王爷对小姐说:“今后你唤我守溪,而我嘛……我便叫你阿月,如何?”
此为后话。
接下来的几个月,出乎许多人预料,靖王爷与赵家小姐的事似乎并无什么进展。
原先哪怕王爷不常在京,也时不时寄信给赵家小姐问好。
听说信中并无什么越礼之处,但是自从赵小姐的闺中密友传出赵小姐心悦王爷的消息之后,王爷与赵大人家就再没什么瓜葛。
有人说靖王爷始乱终弃,也有人说是赵小姐“郎无情、妾有意”……
总而言之,这在闲人辈出的京城来说确是件趣闻。
最终,在小王爷与刘太史家的孙女传出“绯闻”之后,赵大人就将女儿嫁给了世交之子,“靖赵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当然,小萍说这些话都是她家小姐告诉她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说这话时明惜月正歪在床榻上啃着果子,看着王爷前些天送来的西南地方志,毫无仪态可言。
小萍见状又问:“那照小姐的意思,靖王爷与世家小姐们的这些风流韵事都不是真的?”
明惜月隔着书笑笑,说:“像王爷这样的公子哥儿若真有什么亲事定下,肯定是三书六礼一套组合拳直接官宣,不会给我等普通民众讨论打趣的空间的。”
小萍对此不置可否,只是看着眼前身量未足的小姐,心说她一个小丫头哪儿懂这么多歪理?
不过没多久,京城的百姓确实并没有等到靖王殿下的婚事公布。
反倒是明家,等来了即将秋闱归来的大少爷。
临近九月,明惜月收到了自金陵寄来的书信,说自家兄长已在乘船来京的路上了。
重九日,明长弦尚有几日才能抵京。
明夫人命人在明府正厅摆的几盆秋菊开得正盛,她还破例允许爱女饮上两杯菊花酒。
可明惜月整晚都兴致缺缺,一时还背起诗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明家小姐诵完诗,明老爷说这首诗甚好,只是略显寂寥,还问她是否假想兄长的心境写就的。
明夫人听罢,只当爱女自幼在扬州长大,初到京城有些思乡之情也难免,便说明日做几道淮扬小菜给她解馋。
入了夜,明惜月向父亲母亲行礼问安,便独自回房休息了。
小萍则在服侍她沐浴时问道:“小姐是思念扬州了吗?还是思念大少爷了?”
“嗯……”明惜月只将自己沉入水中,不再回答。
或许她的确是泛起了思乡之情,不过思念的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过了几日,明长弦入京,恰逢其二十岁的生辰,明家安排了家宴庆祝长子的冠礼。
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则是十五岁后成婚之前及笄。
明惜月一想到今世的女子们才十五岁、身体未发育好、还在上学的年龄就要准备结婚生子,觉得当真是禽兽不如。
不过,这毕竟是明惜月第一次参加冠礼,对此很是好奇,于是当日便甚早起来,还主动请缨为兄长梳头。
小萍见少爷小姐半年未见,兄妹俩似有说不完的话,而少爷也收起了平日里的严厉,笑着和小姐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见此,小萍甚是开心。
明惜月一边梳头,一边向兄长不停地抱怨,怪他从来信里只叫她好好读书练字、不惹父母生气,却从不关心她开不开心、有没有生病、在京城习不习惯;
接着又说自己不喜欢京中贵女们的生活,说她们都是附庸风雅、铺张奢靡之人……
然后就又开始八卦,说“兄长如今弱冠、可以议亲了,可有看得上眼的名门闺秀”。
明惜月还坏笑着叫兄长偷偷告诉她,说她最严、绝不说出去……
明少爷难得耐心地一一回应,最后也忍不住劝诫幼妹不可随意议论他人婚事,说她“不成个体统”。
而明惜月久违地听到兄长骂她,竟一时觉得十分受用。
待吉时到,即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靖王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