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宫里有莲花 > 第23章 邓玥

第23章 邓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起初,在经历了一场场阴谋与政变的洗礼后,李珂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他的统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重重挑战。

如何处理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如何平衡士族门阀之间的势力,以及如何进一步强化皇权,这些都是他必须面对的遗留问题。

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李珂深知,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他的统治更加稳固。同时,他还肩负着使内忧外患的大夏王朝顺利度过瓶颈期的历史使命。这不仅需要他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更需要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执政初期,李珂明白,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巩固皇权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他深知,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但他也坚信,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开创出大夏王朝的新局面。

他采取了渐进式的治国路线,意在逐步树立自己垂拱而治的明君形象,同时他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触及那些功臣和士族门阀的既得利益,以确保统治的稳定。

李珂即位后,并未急于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而是在稳定政权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各项政策。不久后,他便命令尚书令夏博涉等人考定大夏建国以来的功臣,并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分为四等,分别进行赏赐。这一举措不仅稳住了士族门阀的势力,避免他们因担心地位受到威胁而采取过激行动,同时也强化了国家对士族门阀的管理和控制,为后续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翌年正月,宫中突然出现“大风拔木”的凶兆,这引起了李珂的高度重视。他急忙询问朝中大臣是否有禳除之术可以化解此灾,钦天监则上奏称:“莫如修德。”这句话给予了李珂内心深深的启发,他更加坚信这一阶段需要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于是,李珂开始潜心研读《史记》等历史典籍,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他还将年号改为“永宁”,寓意国家永远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系列的举措更为大夏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无为而治”政策在永宁七年画上了句号,自此之后,他开始着手于全面深化改革,巩固皇权的治理之路。

他大力鼓励臣民告密,以此加强对国家的掌控。

这一系列旨在强化皇权的举措,无疑会对那些功臣、士族门阀的既得利益造成巨大冲击。宫廷内的气氛因此再度变得波云诡谲,各种势力间的明争暗斗也愈演愈烈。

永宁七年,门下给事中崔叔方突然发难,向朝廷告发门下侍郎杨尚志和户曹参军事宇文同暗中勾结,图谋不轨。听闻此事,李珂勃然大怒,立即下旨贬黜二人官职,以示惩戒。然而,这只是李珂清洗统治阶层的一个开始。

此后十多年间,李珂似乎沉迷于权力斗争的漩涡,他鼓励告密,屡兴大狱,将矛头直指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和拥有深厚背景的士族阶级。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统治阶层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清洗的对象。

永宁年间,奸凶竞进,谗毁大兴。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的君子无所容身,真正的小人却志得意满。

社会风气败坏至极,子女背叛父母,奴仆陷害主人,上下离心,君臣解体。旧臣宿将相继被诛杀,就连骨肉亲姻也难以幸免,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

就连曾作为李珂“幸臣”的王鹏归,也未能逃脱这场灾难。他因被诬陷而遭捕杀,令人唏嘘不已。功臣鲁弘深更是因其三子蒙受冤狱,气愤难平,最终含恨而终。而元皇后长兄元间,一个原本忠诚勤勉的大臣,也被李珂随便找了个借口放逐边疆,从此音信全无。

在皇族内部,李珂的清洗行动更是毫不留情。他的异母弟沛王李琅因涉嫌谋反而被赐死,这一事件震惊朝野,也进一步加剧了皇族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李珂曾多次与大臣说道:“朕最不喜兄弟相争、骨肉相残的事情发生。”因此他杀光了他的所有兄弟和侄子侄孙,除了文宗皇帝独子肃王李澄。

永宁十四年润四月,文宗皇帝独子肃王李澄也不幸薨逝,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兄弟以及兄弟的血脉与他相争的问题。

一时之间,宫廷内外风声鹤唳,暗潮汹涌澎湃,局势动荡不安。就连太子李沣和安王李澈,这两位李珂的亲生儿子,也难以幸免于难,饱受着李珂的猜忌和打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