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影摇动,原本带着热意的风,穿过林间来到坟茔前,也只剩下了微微的凉。
陶珑站在几丈开外,踟蹰着没能上前,心中竟莫名生出了一丝……“近乡情怯”之感。
今年是母亲离开自己的第十三年。
哪怕面容都已经变得模糊,可是那在灯下朝自己盈盈微笑的情景,在后院里乐呵呵看着自己和卢鸣玉打闹的场景,还有板起脸训斥自己和带着自己胡闹的舅舅的情景……
一切都还恍如昨日。
这三年里,陶珑实在变了很多。她自己都能察觉得到。
大概是商人做久了,习惯从权衡利益出发去看待万事万物,她觉得自己变得愈发冷情冷性。她不太敢上前,让母亲看到自己如今的模样。
可是……
可是,母亲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责怪她的人了。
哪怕她把天捅破了,母亲也只会叹一口气,让陶珑躲到她身后,自己上去面对一切。
想到这里,陶珑又禁不住笑起来。
是了,她有什么可怕的?
几步上前,陶珑看清了母亲的墓碑,崭新依旧,看得出守墓人并没有怠慢自己的工作,常来打扫。
陶珑抚摸着碑上的名字,跪坐在墓前,从雯芳手里接过篮子,一边将祭品往外拿,一边絮叨:“娘亲,三年没来看你,有没有想我?外祖父和舅舅是真的很想你,但是他们谁也抽不开身来京城,只能背着我悄悄骂父亲,把您葬在京城。”
“这三年我过得相当好,说来你可能不信,在金陵的日子可比在京城快活多了。要我说,您如果能一直在孙家当个大小姐多好,每天不愁吃不愁喝的,想干嘛就干嘛,不用遭生孩子的罪,也不用苦守着我爹这个大老粗。”
“当寡妇真开心啊。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其实我心里有一点难过的,但是过去不到半年,我就几乎把他忘干净了。难怪外祖父以前总是忙生意上的事以致于彻夜不归呢,这事儿还真不怪他。”
以玩笑般的口吻诉说完自己这些年的事,陶珑心里松快不少。
摆好了瓜果,最后拿出四个碗,自己和雯芳各一个,另外两个,一个是母亲的,一个是卢鸣玉的。
“这世上最想念你的,恐怕就是鸣玉了。但是鸣玉她也……只能由我来,代她敬您。”
将从金陵带来的女儿红启封,小小的坛子里面没多少东西,居然刚刚好就是四碗。
这是她专程回孙家拿的,外祖母在母亲出生那年埋下了十坛女儿红,没想到只来得及喝掉三坛,母亲就再没能喝上。
雯芳端着碗,眼里蓄满了泪。
她的年纪比陶珑和卢鸣玉都小,是当年孙家收留的灾民。她的父母在逃难路上就死了,而她一个小姑娘之所以还能逃到金陵,也不过是因为长得好,被同行的男人看中,押着她打算到了大城市卖个好价钱。
当时,是孙颐一眼瞧见她,将她救了出来。
对雯芳来说,孙颐也与自己的母亲无异,甚至还比生身母亲更像自己的母亲。
她吸吸鼻子,这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哭了。
陶珑歪头看她,轻笑道:“站那么远干嘛?坐过来,母亲也好久没看到你了。”
她不说还好,这么一说,雯芳再也憋不住,手里的酒碗都端不稳了,“汪”一声大哭起来。
陶珑哭笑不得地把人摁在自己身边,拿帕子给她擦泪,“先停停,还没敬酒呢,等祭拜完再哭。”
雯芳发出几声鹅叫后,好歹止住了哭声,等陶珑自己饮下一碗,倒了卢鸣玉那一碗后,她才抽抽搭搭地举起酒碗,说道:“夫人,您安心,小姐她现在过得真的挺滋润,除了还是记挂着姑爷以外,哪里都好。您泉下有知,就给姑爷或者小姐托个梦,要么叫姑爷赶紧别装死了,要么叫小姐别惦记了……”
话落,她豪气地将酒一饮而尽。
陶珑瞪她,“你就这么给我娘告状?”
雯芳还在打哭嗝,一抽一抽地说:“本来就是,您换鸣玉小姐来,她铁定也这么跟夫人说。”
这还真有可能。
陶珑无奈叹气,“母亲,您听见了,雯芳都说我好着呢,您放一千一万个心。”
顿了顿,她又说:“再来看您,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但是您不要担心,我可遇不上什么糟心事儿——下次,我争取把鸣玉从金陵给您带来,好不好?”
说到这,她终于想起自己还有件事没做,连忙把卢鸣玉绣的荷包拿出来,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
“鸣玉千叮咛万嘱咐叫我给您看的,险些忘了……她确实比我有天赋,我可干不来这精细的手艺活。”
荷包到底没有真的烧掉,陶珑重新将它们收起来,预备之后拿回金陵,供在孙家老宅母亲的灵位前。
该做的都做了,能说的话也说尽了,她在墓前放上几朵母亲最爱的木槿花,而后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
她没有回头。她不敢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