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名单有30人,有8个带教老师领队,自主选择地区,然后带教老师带领他们去对应小学。
边婕和肖晓以及另外两人选择到合村小学。
肖晓是计院大二的学生,闲来无事报名了支教活动,大巴上坐在旁边,是个活泼的人儿,聊了一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选择地区的时候也是和边婕选同样的。
合村小学教师办公室内
“小图,看!”肖晓指了指周边用报纸糊住了的窗外,边婕刚改完小学三年级8位同学的作业。
闻言抬起头,看向肖晓所指之处。那是一辆五菱面包车,专门接送和返还县城的地方。
合村是当地县最贫困的地方,没有公路,大车很难开进来。
那台五菱能开进来是因为老赵已经开了十余年了,对地形颇为熟悉,外人想进来需要有熟悉地形的人开路,否则容易走进死胡同中,车动弹不得。
———
老赵,合村当地的村民。
头发稀疏,眼神中,脸上,和肉眼所见的皮肤,都透露农民特有的淳朴和岁月的沧桑。
老赵喜欢抽烟草叶,把烟放在一个随身携带的长烟筒中,点上火,凑进去猛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后面重复着。每当吸完后都会下意识把烟筒向下,抖抖。
边婕一行人支教已经来了小两个星期了,老赵又是个自来熟,他们很快就熟悉起来。他还热心跟我讲合村的特色和在读二年级的孙女,经常往返县城带东西给他们。
有时是吃的小零食,有时是好玩的小玩意儿。
四面环山的地,学校坐落在还算平的地面上,‘还算’的定义是根据地形差别得出的。
学生也是参差不齐。
按照安排,边婕应该是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真正到了才发现,学生良莠不齐。
除开四年级年级及以上的,她所教的班级三年级同学有10个,二年级8个,一年级有9个……
其中一个同事问为什么不分班教授课程。小学校长惭愧说老师不够,学生也不够。
小学校长叫何建国,带着黑框眼镜,黑眼圈很深,和老赵身形无差,要说不同,大概就是校长他不抽烟,还有不如老赵的地方,何建国不会开车。
带教老师跟他们说,合村的人口基数不大,中青年主力军绝大多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儿。
国家义务教育,小孩到了适龄上学的年级,又因为离县城有相当一段路程。
所以当地政府从财政上凑出一部分拨给合村,建了一座平房,创办了现在合村小学。
除了坚持下来的何建国和老婆陈玲外,其余都是大学义务的老师和学生组成的队伍来暂时性援助。
合村小学建立之处,彼时的何建国毕业找不到工作,恰逢学校组织支教活动。
他急病乱投医,报名了,后来被录取,听闻又补贴,人就跟着来了。
以为只是暂时性的,后来因为某些事,最终选择留下来,这一留,便留了10余年。
在合村,从青年到中年,从未婚到已婚,从孑然一人到三口之家。算不上多么富裕,平凡中充斥着幸福。
何建国的女儿今年读初一,在县城初中住宿读书,周末坐老赵的车往返学校和合村。
———
车上下来两个人,应该是接替受不了这里环境强烈要求退出的良大学生。
边婕眼眸一怔,似乎没有想过会在这里碰见他。
肖晓倒是激动,急忙丢下笔跑了过去,走出办公室门整理自己的着装。
把用白色夹子夹起来的头发放下,捋了捋,矜持慢步走向五菱车前,红着脸说着话。
带教老师听到声音从对面走了进来,笑着跟他们说话,然后领着两人进了教师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办公桌就是那种老式深褐色的中式桌,年代久远,有了些许掉色,保存的很好,只是凳子不大行,因为长时间的移动和支撑,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刺耳极了。
加上从外边进来的四人,让整间办公室变得拥挤。
“边婕,这位韦炜,这位是向凊延,是计院大三的”
肖晓在三人后面,视线跟随那个男生。
“我们认识”向凊延开口说道“一个社团的”
“对”韦炜抬手打招呼,说道“hi,边婕师妹。”
“你们好……”边婕说道。
肖晓过去牵着边婕的手,悄咪咪说道“小图,怎么不跟我说你认识他…他们啊”
“嗯?”边婕失笑“我也是刚知道他们要来……”
“认识啊,那更好了”带教老师看了看手表,时间不早了,学生要下课了。
几人走到饭堂里,陈玲和何建国正在分发餐食。
“来了”陈玲说道,她帮着小一点的孩子把饭端到桌上,声色严肃的叫他们不准挑食,小孩子一般都会乖巧点头。
边婕和肖晓走上前分工,一人走在学生身边指挥排队,一人带上口罩,给孩子们盛紫菜蛋花汤。
韦炜和向凊延两人也跟着帮忙。等待孩子们都吃上饭了,他们才拿上吃食。
何建国推了推眼镜,神色紧张说道“不好意思啊,两位,本来还想带你们去县上吃饭的,没想到第一餐这么……简单”
“没事没事,这也……还是不错”为了证明自己的说辞,韦炜还象征性的连吃好几口饭
“咳咳咳”
完了,噎住了,他求助的看向凊延,男生还没有动作,肖晓就先一步走上前去,拍他的背,关切问道“你没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