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春风得意马蹄急,当家的腿伤快好了,过了今日家里的欠债也还完了。眼看着就要过年了,简直是三喜临门,她想不高兴都难。
不知旁人说了什么,她捂着嘴角发出尖锐的大笑声,那做作的样子看得其他三房的媳妇皱眉。
姜氏作为老大媳妇,是除了杨氏之外的第一人,她还生下了李苏木。在李家,毫不夸张地说,她比李老大还受公婆的看重。
对于李老三的所作所为,姜氏自然深恶痛绝,奈何李家虽分了家,到底是一家子至亲骨肉,断没有撒手不管的道理。
公婆先前已经出了五两银子,今日若是再拿出剩下的那十两,她肯定是有意见的。
之前送儿子去府城学医,公婆是出了大力气的,出钱出力都不含糊,姜氏一直承这个情。平日里孝顺两个老人也是丝毫不敢马虎,即便不住在一起,每日早晚她跟李老大都要过来老宅坐坐,看望二老的身体。
老宅这边缺了什么,她时时留意,柴米油盐不论哪样快用完了,不等杨氏开口吩咐,她就打发李老大去镇上采买。
公婆用的东西也都是顶顶好的,宁可亏了自个,也不能怠慢了他们。
儿子也时常嘱咐她多留意老宅这边,攒了工钱自个舍不得花用,每次回家时交给她,让她给爷奶买东西。
如此诸般种种,她跟两个老人的关系不说亲密无间,至少是以礼相待的。
村子里的人哪个不说杨氏待人宽厚,从不为难儿媳,她这个大儿媳也侍亲至孝,婆媳和睦,是为佳话。
可若是这回真替李老三还清赌债的话,她是不乐意的。
所谓救急不救穷,别的事也就罢了,赌债算怎么回事,没得他干了坏事挨了一棍子,公婆就要帮着擦屁股的道理。
公婆手里的银子她是没资格惦记,可更不应该给李老三这样的人还债,再怎么也该是四家平分才对。
纵是给了姑奶奶杏娘,她都不会这般不满。
年轻那会因着儿子去府城学医的事,她受了妯娌多少挤兑。
尤其是钱氏,明里暗里,添油加醋说她骗了两个老人多少银子。听得她心里火冒三丈,可这种事又不好分说,越抹越黑,只忍得心头滴血。
钱氏得了好处就往娘家送,钱家待她这个出了门子的姑奶奶比亲娘老子还尊重。可她呢,连往娘家送一根针线都要思量再三,唯恐叫人拿住话头,说她黑了心肝骗老人钱财。
对此,她爹娘也不是没有意见,后面看外孙如此出息方去了心结。
所以李老三如此这般糟蹋银子,她是不同意给他还债的。只看今日这夫妻二人的德行,哪有半分悔过自新的样子,洋洋得意,恨不得敲锣打鼓一番。
公婆已经还了一笔钱,不说感恩戴德,至少也要表现出安静顺从。他俩可倒好,欢声笑语的只恨屋子太小,旁人看不见他俩的风采。
这样的人何德何能叫他们服气,就是她同意,其他两房怕也是不愿意的。
再有一点就是,姜氏总觉得这回的事情有些古怪,公爹要是如此好说话也攒不下这偌大的家业,养活这几十个儿孙。
李老三这事一旦开了个口子,可谓是后患无穷,有一就有二,赌鬼的话要能相信,天上都能下红雨。即便他自个能把持住,那些闻到血腥味的水蛭岂能放过他,好容易抓住一只流血的鸭子,不把他敲骨吸髓,岂能罢休。
如若不然,沾染上赌博的人怎会难逃倾家荡产的命运,有的时候就是你想停手,周围的人也会逼着你下水。
连她都能看出来的事,她不相信公婆会考虑不到。
且看这回如何解决吧!
如果说姜氏作为嫡长媳妇,尚且能耐住性子,端方守礼,应对自如。二房和四房的媳妇可就没这般好说话了,两人都憋了一肚子的邪火,只等着一会翻江倒海。
他们两房是没有养出李苏木这般出息的儿孙,可更加没有李老三这样的败家子。欠了那么多债,老爷子说还就还了,当他们两房是捡来的么?
老爷子要真是钱多得没地花,干脆也周济些他们,与其把银子打了水漂,还不如用来养活李家儿孙。
钱氏笑得越猖狂,她们两个越窝火,且等着瞧,这事没完!
几个嫂子的心思,杏娘多少猜出来两分,更是忧心忡忡,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按下葫芦浮起瓢。她坐到杨氏旁边,圈住她一条胳膊,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杨氏倒是看不出一点担忧,老神在在跟村里上了年岁的婶娘闲聊,大多在听别人讲话,偶尔附和几句,一副云淡风轻的派头。
看女儿愁眉苦脸的样子,还安慰地拍了拍她的手。
太阳斜当空时,暖和的光线驱走了严寒的气息,冷冽下冻住的田野精怪跃跃欲试,显露出一片生机勃勃。
依旧是上次的络腮胡汉子带着几个打手,李老爷子施施然从房里走出来,堂屋顿时寂静无声,连咳痰声都消失不见。大门前照样围满了看热闹的乡邻,只不过这次少了镇里跟来的闲人,都是村子里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