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改革的春风浩浩荡荡,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就连偏远的石山小学,也被这股浪潮裹挟其中。转正的消息传来,恰似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对于在这默默耕耘的老师们而言,转正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多年辛勤付出的认可,关乎未来生活保障,是他们教育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田家炳坐在昏暗的灯光下,手中的笔在教案上不停地写着。他回想起刚到石山小学时,学校不过是几间破旧瓦房,桌椅板凳东拼西凑,条件极为艰苦。可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一心扑在教学上。
“田老师,这么晚还在备课呐?”同办公室的李老师路过,探头问道。田家炳抬起头,笑着说:“是啊,明天要讲的知识点有点复杂,得准备得更充分些,尽可能让学生学会。” 白天,他全神贯注授课,手把手教孩子们读写算,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夜晚,他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认真批改作业,为第二天的课程精心备课,常常备课到深夜。他望着那被灯光拉长的身影,心中满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转正一定不在话下。
而赵德全,这位早在六十年代初就成为民办教师的老教师,多年来为了劝学,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在蜿蜒的山路上。 “孩子他爸,你都跑了一天了,喝口水歇歇吧。”赵德全的妻子心疼地递过一杯水。 “不行啊,还有几个孩子没找到呢,我得趁着天还没黑,再去看看。”赵德全接过水,一饮而尽,又匆匆出门。他想着,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要拼尽全力。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孩子们购买文具和书籍;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孩子们识字算数。寒来暑往,他从未有过怨言,一心只为孩子们能有更好的未来。
转正政策推行后,赵德全其实有几次可以去报名申请。但学校转正指标只有两个,他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经常请假,便主动放弃了机会。 “老赵,这次转正指标多,你咋不去申请呢?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同事孙老师劝道。赵德全摆了摆手,说:“我身体不好,经常请假,不能因为自己耽误了其他更有精力和机会的老师。” 可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还是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在转正手续即将办理完成的前夕,他因病重倒下,最终没能等到转正的那一天,带着遗憾离开了他深爱的讲台和孩子们。他的离去,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每一位老师的心上,让整个学校沉浸在悲痛之中。大家在悼念他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和转正这件事。
转正考试的日子一天天逼近,田家炳越发紧张,那些日子,他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挑灯夜战。他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知识重新梳理,一本本教案被他反复翻阅,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爸,你都看了一晚上了,早点睡吧。”儿子打着哈欠说道。 “你先睡,我年纪大了,记忆力减退了,再看会儿,这次考试对我很重要。”田家炳头也不抬地回答。他时常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知识储备,通过考试肯定没问题。可当考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他的世界瞬间崩塌。那刺眼的不及格的教育学、心理学分数,如同一把利刃,直直刺向他的心,让他难以置信,满心都是不甘。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