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十七岁的忘忧草爱情 > 第67章 白居易

第67章 白居易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东埔大井东47号这座石头房子里,曾住过一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这座房子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白居易那传奇般的一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至河南新郑。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河南地区战乱不断,民生凋敝。尽管家境一般,但白居易的祖父和父亲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使得白居易从小便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他11岁起,因战乱流离失所,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求学的步伐。他读书刻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贞元十六年(800年),他终于中了进士,随后在官场中一路攀升。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始终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撰写了《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观刈麦》、《长恨歌》等。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改变当时诗坛的萎靡之风。

然而,他的直言不讳却引来了权贵的忌恨。元和六年,他因上疏请求严惩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贬,便是十年。在这十年间,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长庆初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积极推行新政,治理水患,改善民生。在杭州任职期间,他创作了《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展示了他的宽广胸怀和超然物外的心态。

宝历初年,他又出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依然坚持创作,关心国家民生。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深受百姓喜爱。

晚年,白居易好佛,自号乐居士。他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东埔大井东47号这座石头房子,见证了白居易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历程。它仿佛在诉说着白居易那坎坷的人生轨迹,以及他那永不放弃的追求和热爱。在这里,白居易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