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就是史蒂文会不会因为对维多利亚的个人看法,导致他刻意不选择这个“最好的选择”。
维多利亚需要相当大面积的普通人物好感度,商业片花瓶女主演只要爆了一部,就能迅速打响她的知名度。
这是一条捷径,至于要不要追求艺术片演技的雕琢,那都是成名后需要再次转型她才会考虑的问题。
维多利亚对自己目前的定位路线认知非常的清晰——女明星路线。
但哪怕是个花瓶,也得是个顶级花瓶,全球知名的那种。
重要攻略对象风险太大,尽量能不碰就不碰。
重要人物可以适当接触。
普通人物才是她的重中之重。
蚊子再小也是肉,而且积少成多反噬又小。
如果是全球范围的成名,好感值加起来,想必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数字。
她选择《变形金刚》,《变形金刚》选择她,其实是双赢的局面。
一周后,维多利亚就收到了来自迈克尔·贝助理的电话,通知她前去签约。
看来史蒂文最终还是决定,再给她最后一个机会了。
就在这个电话挂断的当天,圈内消息灵通的三家经纪公司纷纷联系上了她。
CAA、WME、UTA
如果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维多利亚为自己准备的第一个“靠山”,那么一个强大的经纪公司就是另一个。
维多利亚穿来第一天就开除了自己的经理人玛莎,却在之后一直没有主动去找上那些经纪公司,除了得先用点手段续命外,就是因为倒贴的和抢来的,待遇截然不同。
她主动上门倒贴,那些眼高于顶的经纪公司开出来的合同待遇,与他们互相竞争打抢能开出来一次比一次高的待遇,是完全两个概念。
其实维多利亚开除经理人这个消息当天就给传了出去,《花花公子》拍摄场地可有不少眼线。
但在这些经纪公司眼里,尽管那个讨人厌的母亲消失了,一个杂志封面,也还没发刊,哪怕与莱昂纳多出了个绯闻头条,也不足以让他们提前下注看好。
毕竟维多利亚·劳德这个名字,可是有“前科”的。
没有大人物在后面背书,谁敢信她不会重蹈覆辙?
《变形金刚》,才是维多利亚的关键筹码。
尽管史蒂文对她的好感值至今还是负数,可圈内人不知道。
在圈内人眼里,史蒂文是又站在她的背后,又一次给了她机会。
这是压根没有放弃捧她的讯号啊!
难道这名好莱坞众所周知的堕落童星,又要重新崛起了吗?!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位好莱坞大人物的“看好”,就非常值得圈内各大经纪公司闻风而动提前下注了。
维多利亚拿下《变形金刚》的举动,属实是一箭多雕。
在几个经纪公司之间来回博弈、来回扯大旗狐假虎威之后,维多利亚最终选择了给她开出最好待遇的CAA进行签约。
其实十三年前,早在维多利亚·劳德(原身)被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挑中,出演了《侏罗纪公园》时,CAA向她伸出过橄榄枝。
然而维多利亚却拒绝了。
准确来说,不是维多利亚拒绝的,是当时的经理人玛莎替原身拒绝的。
但这对CAA来说是一个意思,没差。
玛莎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艺人签署经纪公司是要抽取最多10%佣金的。
这不是在往她身上抢钱割肉呢么?
问就是不符合女儿的职业规划。
轻笑了声,维多利亚将这个目光短浅的母亲丢进记忆的角落。
现在和CAA一签约,维多利亚就轻松了不少。
一个强大的经纪公司能带来的便利实在是太多了,不仅是片约的问题,还有各方各面的机会与渠道。
而CAA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经纪公司,其打包服务也是圈内圈外皆知。
对目前的维多利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CAA打包了什么项目,就会在CAA内部公开。
这个项目的所有人员,从男女主角等演员到编剧、导演等,制片方必须都在CAA旗下艺人里头选。
没错,CAA的打包服务就是这么霸道。
但对制片方来说,其实也很方便,省了非常多的麻烦。
毕竟CAA的人才库发展到如今,已是非常齐全的。
对于CAA的艺人来说,也是一个利好,因为大量资源都在公司内部流通了,有了个靠山。
哪怕是公司内部有些竞争,这个竞争压力也比在整个好莱坞市场去竞争要小的多。
CAA的签约演员,也基本不用担心没有戏可演。
针对合约待遇的不同,每个演员能接触到的资源层级也是不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维多利亚选择先搞定《变形金刚》再搞定经纪公司的原因。
CAA并不设定专属经纪人,每位艺人都会有4-5个经纪人服务,经纪人之间各有分工,1个影视,2-3个文学,还有1个负责特殊的机遇。
所以其签约艺人就算对其中一个不满意,内部换一个也完全不影响这个艺人还是CAA旗下。
对公司来说,这也是防止高级经纪人带着客户出走,成立新公司来打擂台的情况。
先与维多利亚接触联络的是一名叫做迈尔斯·乔森的经纪人,也是他负责跟维多利亚签约。
之后几天里,布鲁斯·史密斯、安德鲁·约翰逊、卡尔·泰勒这三位经纪人也陆续发来了消息。
负责电影电视剧剧本的经纪人给她带来了不少资源,维多利亚一一看过后也挑了一些出来。
虽然维多利亚个人非常看好《变形金刚》这个项目,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项目要是票房惨败了呢?
聪明人的鸡蛋从来都不会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目前圈内商业片大制作的女主演,可不止《变形金刚》这一个。
她如今在CAA的待遇大致也是C+到B级,尽管这些资源是公司内部那些A和B级演员们挑剩下的,但可以选择的范围依旧还是挺多。
就光电影项目里,就有《速度与激情3》、新版《007》、《碟中谍3》这种投资规模较大的商业片。
她的经纪人能给她推这几个项目的女主演,要么就是因为空缺的女主角都是女花瓶角色,没有挖掘空间,公司AB级的女演员们看不上;要么就是项目背后的制片方变动有影响,比如新版《007》这个项目,一开始归属于米高梅,可谁又能想到米高梅轰然倒下了呢?
电视剧项目就更多,《超能英雄》《实习医生格蕾》《识骨寻踪》《邪恶力量》《越狱》《犯罪心理》《嗜血法医》等等……
能不能拿到是另一回事,如今平台和机会都已经递到手里了,那也没有送出去的道理。
她除了《碟中谍》第三部外,有一个算一个,需要去试镜地点试镜的,全都去面了个遍,不需要去面的,也寄过去了自己的试镜录影带,接下来这段时间把自己忙成了陀螺。
直到《花花公子》月刊发售那天,她接到经纪人迈尔斯的电话,这才想起来去外面看看销售情况。
在美国,报刊杂志的发行销售一般分为三种方式。
家庭投递、街头零售、邮寄。
如日刊这种报纸,大多是以家庭投递为主要销售渠道,住宅区每天早上六点前,大多数房子门前的草地上都会有投递的一两份报纸。
许多美国中学生做兼职就干的是这种投递分发的活。
街头零售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销售渠道,这又分为了售报机销售(美国很多报纸都有自己的专用售报机,往里投币即可开箱取报)、超市代销和报摊销售。
维多利亚今天准备出门瞧瞧的,就是超市和报摊的销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