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得一声闷哼,却是班淑娴左臂中了一箭,而另一箭,则被何太冲及时拨开。
芷若见之怒极,厉声道:“谁敢放箭?!真以为我手中的倚天剑不利吗?”
王保保连忙道:“姑娘慎重!射箭之人乃是舍妹手下的武士,绰号‘神箭八雄’的两位。其非我之部下,我实在是难以约束啊!”
芷若冷笑一声,“小王爷这是把我当成三岁小孩子了啊!”只是她虽如此说,但行动却有些踌躇。
虽然按照之前的警告,她应该斩掉王保何的手指或者什么的,以儆效尤。但真要执行,却有两点顾及。
其一是王保保身份确实贵重,如他自己所言“我若有事,不单单是你,就是塔中所有人,都不得活”。她虽当场就用狠话与其针锋相对,但心里却也明白,她剑下的王保保,更多的是威慑,用后世的话讲,是“发射架上的核弹”,除非师父灭绝师太及众师姐师兄遇险,或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她还真不能轻动,否则,就失去了威慑的意义。如那些顾及王保保安危的众武士,若意识到小王爷真有丧命的可能,多半,不,应该是必然会冲上来。
而如果用斩掉手指什么的来“小惩大诫”,那么也许场面上她确实能一时压住,但事后呢?除非她真要杀掉王保保,不然总要放他离开。而到那时,她就真要考虑王保保报复的可能和决心了。须知,一时被人胁迫,和被人胁迫时斩指断手,那是性质、程度都完全不同的仇恨——显而易见,如果小王爷只是一时被胁迫,最后安然放归,那么事后,汝阳王府虽然会下令追击,但却未必会竭尽全力,毕竟,作为权力中枢,执掌军政大权的汝阳王一系,有的是比追击一些江湖人士重要得多的大事要事要办。
但若是作为继承者的王保保被斩指断手,那么这仇就结得大了,事后,哪怕是为了维护尊严,汝阳王府也会竭尽全力去报复,那样事情就严重多了。六大派精英即使逃离了万安寺,但有多少人会在归程死难,可真就不好说了。
而且,此时对付中原武林的,还只是一个女儿家的王府郡主,虽然其智谋极高,麾下也有一批很厉害的武林高手、江湖异士,让六大派狠狠栽了一个大跟头。但实事求是的说,若非施展巧计,硬碰硬的正面较量,六大派还不是一个绍敏郡主能奈何得了的。本质上,六大派并非蒙古朝廷的心腹大患,不值得调集太多人力物力去对付。
但若是因为她“虐待”王保保,而使得汝阳王府要进行报复,那可就惨了。六大派再能,还能对付得了万千上万的军队吗?到那时,最好的结果也是抛家舍业、放弃山门,四处流浪。而严重些,阖派覆灭、传承断绝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杀掉王保保,没死只是伤残,后果就已经这么严重,那要是死了,汝阳王还不得发了疯?!六大派就更没有活路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真到了危急时刻,芷若确实有杀王保保的决心和意志,但不到万不得已,她也确实不会真对他下狠手——这一点,那些蒙古武士可能认识得不十分清楚(或者说有这个认识也不敢行险),但她与王保保都是心知肚明。
这还是其一。
其二,则是“技术上的可行性”。那就是所谓的“斩指断手”,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操作。因为现在的王保保,全靠她搁在其脖颈旁的倚天剑挟持,如果真要“斩指断手”,那就需要暂时移开架在他脖子旁的倚天剑,而这就是风险。
别看这些蒙古武士都听从命令,退避到七八步之外,一个个看上去似乎也都挺老实。然一旦她露出破绽,这些家伙指不定就冲上来。尤其是那所谓的“十八金刚”,武艺甚是不弱。还有那所谓的“神箭八雄”,如此出众的箭术,一旦她撤剑去斩所谓的指头,这些家伙们觉得有机会冲上来,甚至施放冷箭,她还真不一定能应付得来。
而且,她剑下的王保保,也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因为暂时没有内力的缘故,芷若并不能用点穴手法来暂时剥夺王保保的行动力,所以,一旦倚天剑暂时从其脖子处离开,那些武士们真上前营救,这王保保也可以来个突然暴起,破坏她的应对。
只此两条,芷若还真是无法因这两支冷箭而与王保保翻脸。
然而,一时妥协容易,可若是让这王保保试探出她的底线,继而步步相逼,那情况可就更糟糕了。
甚至不用王保保示意,那些武士们看到她除了“嘴炮”而无所作为,怕是也会一点点壮起胆子,甚至会渐渐主动向她试探出招。
这可能性确实很小,但若真有这么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那她该怎么办?要不要为此而真的向王保保痛下辣手?
正当芷若踌躇不定、进退两难之际,忽然听到不远处喊声大作,她循声望去,只见火光中一条人影如穿花蝴蝶般迅速飞舞,在人丛中穿插来去,呛啷啷、呛啷啷之声不绝,众番僧、众武士手中兵刃纷纷落地。
正是明教教主张无忌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