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难点,对于绝大多数习武之人来说,都颇有难度。第一点还好说,哪怕没有技巧,只要内功深厚,一般也都能做到。第二点就难了,即使是内功深厚之人,多半也不曾研究过如何压缩自己的内力。
不过这对于芷若来说,却都不成问题。托之前瞎研究内力的福,虽然在研究内力本质上并没有取得令她满意的答案,但这一过程中,她为了深究内力的本质,而连带着研究过如何更有效的操纵内力、如何分割内力和压缩内力……这些办法虽然没有帮助她打开内力本质的奥秘之门,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用在此时却顺利帮助她解决了新创功法的关键难点。
其实,对于本位面的人来说,如何根据对手的攻击角度来精准的判断“内力斜面”的防御角度,也是个难点。只不过,对于中学力学知识还没有还给物理老师的芷若而言,这也不算不能克服的障碍。
在“内力斜面”的基础上,芷若又做了些许改良。目前其法门有二:一是塑内力为“光滑斜面”,利用物理原理反弹,适合内力比自己高很多的对手。二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良,塑内力为“网”,将对手内力先以网兜住后再旋出,适合内力水平与己相仿或更低者、略高者。
显然,“塑力为网”的效用很好,因为可以实现精准反弹,从而真正做到“借力打力”;至于“内力斜面”,因为不能完全控制反弹角度,所以只能做到借力卸力,部分做到借力打力,但适用性更强,即使是对手武功高于自己,也能通过反弹而护己周全。
另外,无论是“内力斜面”还是“塑力为网”,都是作用于拳脚功夫效果最佳,暗器次之,刀剑再次之。而且,因为这两个法门都需要用自己的内力作“网”和“斜面”,虽然消耗远较对手为低,但也有损耗,所以不能达到久战不疲的效果。
但无论如何,有此突破,这门武功的根基就算是成了。之后就是不断打磨、改进、完善,简单的说,就是要有一套与“内力斜面”这个内核相配套的招式——总不能每一次格挡,都要临时计算角度吧?
显然,这个难度也不小,芷若也没有“白手起家”的想法,她综合后世所学的人体力学、太极拳法,这一世的峨嵋派武学,以及“沾衣十八跌”这样的杂派武功,准备杂糅在一起,取长补短。
这是个慢功夫,好在芷若也不急,钻研这些本身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兴趣。兴趣所在,又怎么会枯燥呢?
除此之外,继【藏剑式】之后,芷若又创了一招剑式,命名为【刺剑式】。
“刺剑”,取“刺客之剑”之意。说是新的剑式,但原理其实与【藏剑式】一脉相承,只是在【藏剑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说,更加的极端化。
【藏剑式】说是集全身精气神于一剑,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集可调用的精气神于一剑,此剑一出,固然力衰,但力衰不等于力竭。若还有敌人,虽然不得不转入防守,但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而【刺剑式】不同,出剑前,比之【藏剑式】的韬光养晦、藏锋待时,【刺剑式】更进一步,完全隐匿气息,既是待时而动,亦让人不察。出剑时,则是真正的集全身精气神于一剑,以有去无回之决然,刺出巅峰一剑。
有【藏剑式】打底,无论是原理还是具体出招,【刺剑式】对芷若而言都没有大的障碍,真正的难点反而是那“有我无敌”“与敌偕亡”的决然信念和气势。所以这一剑招虽然创成,但只是理论上的,而在日常演练中,芷若最多只能发挥出八成。
但即使是这八成,其威力也超过了【藏剑式】。当然,相比【藏剑式】,【刺剑式】也更加极端,出招后不是力衰的问题,而是彻底的力竭,即使只能做到理论值的八成,出剑后芷若还是感觉身体仿佛被抽空,全身无力,甚至连站立都做不到,只能拄剑单膝跪立。之后足足过了一刻钟才勉强缓和过来——实战中,这显然是取死之道。
所以,即使是剑式发明人周芷若,她出于钻研武学的兴趣发明了【刺剑式】,但发明后亦对其敬谢不敏,更是从未考虑过在实战用此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