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特殊的人生课堂
小学毕业了,考上县重点初中了,我和父母都非常高兴。
这年暑假,我又和父亲一同踏上了前往中馆驿的路途。
晓风轻拂,残月如钩,披着星光,我们和父亲沿着一条古老的驿道向东方走去。
这条驿道,承载着父亲无数的足迹,他差不多每个月都会走上一回,而我从9岁到12岁,每年至少也会走上两趟。
这条路,对我而言,就是一个特殊的人生课堂。
每一次的行程,都恰似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漫长的一天里,我沉浸在父亲那如潺潺溪流般的教诲之中。
这辈子,我从父亲那里汲取到的知识和智慧,大多源自这往返古家田到中馆驿的路途中。
父亲的学识渊博,他的讲述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知识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他给我讲《论语》,那些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字句,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在我耳边回响,教导我为人处世的准则;讲《孟子》,让我感受到孟子的浩然正气和雄辩之才;讲《左传》,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战乱纷呈、人才辈出的时代。
他还能熟练背诵《论语》、《孟子》中的诸多章节,令我对他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时,我们也会谈论三国故事,探讨《红楼梦》中的人物。
我偏爱林黛玉的才情与纯真,可父亲却钟情于薛宝钗的稳重与聪慧。
父亲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倘若自己是贾政,从家族的长远考虑,也会选择薛宝钗做儿媳妇。
然而,父亲讲得最多的,还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他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推崇备至,这种精神如同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我在面对一些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事情时,也会有“道不同不与为谋”“拂袖而去”的举动。
这条古老的官道,蜿蜒在大别山的余脉之中。
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峰峦起伏,连绵不绝,溪涧潺湲,树木郁葱。
在那幽深秀丽之处,不时有宁静的山村若隐若现,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走进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当我们来到倒水河边,眼前出现了一座独木桥。
父亲挑起装着米的担子,步伐稳健地从桥上走过,那身姿尽显从容与坚毅。
而我,望着这窄窄的独木桥,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恐惧。
桥下是几个木架子支撑着,远远望去,恰似水墨画中描绘的那般。
我小心翼翼地伏在桥上,一寸一寸地往对岸爬去。
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却又湍急奔腾,发出“哗哗”的声响,仿佛在警告我稍有不慎便会跌落。
我紧紧地抓着桥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河水中。
父亲站在河对岸,看着我这副模样,忍不住笑话我胆子小。
我则大声回应他:“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啊!”
说来也巧,多年后,当我提醒儿子要大胆一些时,他竟也用这句话来回应我,或许这就是一种奇妙的遗传吧。
过了倒水河,便要攀登高冈山了。
高冈山宛如这片山地的王者,傲然屹立,是这里的最高峰。
当我们登上高冈山顶,极目远眺,便能清晰地望见我们村里那四棵标志性的大枫树。
上下高冈山的道路,皆是古老的官道,岁月的车轮在道路上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
山腰的官道旁,有一座古朴的凉亭。
走进凉亭,一位长胡子老汉热情地迎了上来。
我和父亲在凉亭中间的石桌边坐下休息,老汉从一个硕大的土壶里为我们一人倒上一碗茶水。
父亲与老汉相谈甚欢,他们是相识已久的熟人。父亲每次路过此地,都会来这凉亭里稍作停留,喝喝茶,与老汉聊聊天。
下了高冈山,继续前行,我们便出了红安县界,踏入了新州县的地界。
再往前走,绕过马鞍山,便进入麻城县的岐亭古镇了。
离岐亭不远,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名胜——杏花村。
杜牧曾在黄州担任刺史,这里便是他吟出千古名诗《清明》的地方。
不仅如此,杜牧还曾登上黄陂的木兰山,并留下了《题木兰庙》一诗:“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此诗便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上木兰山(当时属齐安郡,今为武汉黄陂县)为木兰庙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