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暄教育弘晙时说过一句话‘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所以......”胤礽淡定的得出了这句惊世骇俗的结论:“他可能觉得他自己担不起大清江山这个重担。”
很难想象,胤礽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震撼。
有多大权利就要承担多大义务,因为弘晙是皇孙,享受了百姓的供奉,因此,弘晙就有责任好好的对待供养他们的缴纳赋税的百姓。因为一句‘脏死了别碰爷’而被数落着哭丧着脸和街头小贩道歉的弘晙是怎么想的,胤礽不知道,但这件事带给胤礽的影响却久久挥之不去。
他这个太子当得真的很差劲,被废真的活该。
从此之后,胤礽被废后所有的怨天尤人,所有的埋怨不公,全都退了去。也是从这件小事之后,胤礽更坚定了推弘暄上位的想法。胤礽坚定的认为,会这么想的弘暄,未来一定是个好皇帝。他也理解了天幕中的昭武帝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庙宇,因为他是真的将人民放在了心上。
皇帝问:“还有这么回事儿?”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百姓的看法,更多的是将其和江山稳定来划等号的。嘴上说着爱民如子,但实际上还不是为了自家的江山稳固。就算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对儿子祸害的百姓,不也没做什么吗?
弘暄的说法虽然新奇,但还触动不了皇帝。
不过,用来收买人心,足够了。
这样想着,皇帝吩咐梁九功道:“梁九功,也该让这天下知道弘暄有多爱民如子,你去将弘暄阿哥的这番事迹原原本本的宣传出去。”
梁九功领命:“嗻。”
既然弘暄抗拒,那他这个皇玛法就在为其添上一把火,弘暄总该接受现实。
对于弘历,皇帝没有什么不满。甚至对这个孙子,皇帝还很喜欢。好好打磨,这孩子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只是,有了更合适的选择,为什么又要退而求其次呢?
为了大清的江山,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
既然弘暄有明君的潜质,从前他能拿保清作保成的磨刀石,如今,皇帝同样可以拿弘历做弘暄的磨刀石。
在消息还未传开的早期,就从慈善基金会中知道有人要为自己造势的弘暄最终选择了置之不理。
他当然可以在事情发酵之前就掐灭这个流言,但问题是这个消息是从宫里传出来的。
至于是谁......追踪到梁九功的干儿子身上之后,弘暄就果断放弃了探寻。这也是弘暄足够小心,在事情的早期就得到了消息,这才能迅速的从一鳞半爪的线索中窥得真相。
若是等事情真的发酵起来,几乎不可能探究真相。就像弘暄策划的那起针对沙俄的传教士事件一般,真的闹到那种地步,传的人太多了,就很难溯源了。
只是,查到了又怎么办?
尽管知道这件事会让弘历更忌惮他,权衡利弊,这件事还不足以让弘暄选择暴露基金会的力量。
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弘暄破罐子破摔的想,反正他和弘历的关系都这样了,倒不如留下基金会这个保障来。在这个生死由上位者操控的时代,弘暄潜意识里是缺乏安全感的,他需要足够的势力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而听到这个消息的弘历的心情就不是很美好了——
几年前堂兄做的一件小事突然被传的沸沸扬扬,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弘历是懵圈的。
几天前的试探结果,弘暄的回击,说不上好也谈不上坏。
总归,弘暄堂哥还是不愿意和他正面争锋的。
否则的话,他的哈哈珠子就不是被贬了,抄家流放才能狠狠震慑人心。但也可以看出,堂哥也不是全无棱角的。说堂哥装也好,真的就是这么想也好,看得出来,最起码弘暄表现出一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样子。
挺大度的,这也是弘历希望看到的。
这样,在弘历没有没有触及不可饶恕的底线之前,就算两人之间有什么纷争,他可以做得稍微过火些,但弘暄却不能太过过份。
人设立起来,再推翻,就很虚伪了。
只是......
原来,他的哈哈珠子一家被贬还不是结束,这次的扬名才是吗?
弘历在自己的书房中来回踱步,不是,堂哥他这是在跟自己示威吗?
堂兄不是你说的吗?当个海外的圣皇没什么不好吗?那你做什么又要跟他争这个皇位?
堂哥,你嘴上说得好听,说不想和自己争,但做得事情则完全的南辕北辙,你可真够虚伪的。
弘历的眼神晦涩,他想问弘暄:这么溜着他玩有意思吗?
此刻起,对于弘暄的说辞,弘历一句也不会信。
许久,弘历终于停止了踱步,他深吸一口气,面向毓庆宫发方向,沉思良久,最终视线转向书房中悬挂着那幅‘戒急用忍’的警戒语上来。时间还早,还来得及,他可不能自乱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