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敌人越杀越多,他们源源不断地从远处举着火把冲上来,自己的兄弟越来越少,渐渐地都被数倍于己的交州士兵捅死。
看着昔日同生共死的兄弟相继倒下,张彦悲痛不已,他身上的伤痕也越来越多,眼睛里都是血丝。
很快他的战马也被敌人的兵器所伤,倒地不起。
张彦手掌扶地,迅速借力腾空而起,另一只手将长矛指向交州众将士。
起初,张彦总共有几百人,后来有几十人,最后就只剩下十几个人。
敌人逐渐将张彦他们围在中间,张彦对剩下的弟兄们说道:“我对不起大家,不能带大家一同回家了。”
“将军,不要这样说,能够跟着你一块儿战死沙场,是我们的荣幸。”
张彦正准备跟敌人进行最后的对决,此时远处山上传来急促紧密的马蹄声。
借着火光,张彦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太史慈。
“将军来了!”
剩下的十几个将士面露欣慰的笑容,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既然主将太史慈率队赶来支援他们,证明一线天已经攻下,他们的伏击任务已圆满完成。
“将军,山上有敌军冲来了!”
交州将领早就听到声音,当他看到声势浩大的江东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着山下冲来,心中大怯。
“糟了,夷将军他们多半是凶多吉少!”
夷廖他们占据一线天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都被打败,他率领得这波残兵败将又岂是对手。
看到苗头不对,交州将领立马喊道:“撤兵!撤兵!”
边喊边退,待太史慈他们赶下山来,交州士兵已经退出去数百米远。
太史慈骑马来到张彦近前,关心地问道:“张将军,伤势如何?”
“回将军,小伤而已,无大碍。”
太史慈:“留下几人给张将军他们包扎,剩下的跟我继续追击敌兵。”
说完以后,太史慈快马加鞭,朝着敌人逃跑的方向追去。
这条路亦能通往钱塘城,一方面追击敌军,另一方面是尽快赶往钱塘城。
张彦并没有留下包扎休息,而是翻身上马,跟着队伍一起追击。
骑兵速度奇快,很快就追上了交州逃兵。
本就溃不成军的交州逃兵毫无招架之力,加上行军打仗,困乏疲累,毫无战力可言,纵然人数众多,但是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死伤惨重,看到大势已去,剩下的部分士兵趁着夜色,四散逃匿到周边山林。
太史慈追上交州将领,一枪过去,直接将其刺于马下。
看到太史慈标志性的美髯,交州主将猜到眼前的人就是太史慈,顿时吓瘫在地,捂着伤口诚恳地求饶:“将军,我知道您的威名,我投降,求您饶了我一命。”
张彦过来,二话不说,用长矛直接将其脖子贯穿,鲜血顿时喷涌而出。
太史慈没有多言,也顾不上休整,继续率领将士们乘胜长驱,赶往钱塘城。
***
四更时分,两百地里地外的孙策大营。
军中将士早已起锅做饭完毕,大部分都已整装待发,准备新一天的行军。
山崖旁边,一位挺拔俊俏的青年,负手而立,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陷入沉思。
“公瑾一个人在这儿想什么呢?”李世民走过来问道。
周瑜看到李世民过来,收敛思绪,目露和气地说道:“我刚刚在想,按照行程,太史慈他们应该快到钱塘城了,只是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钱塘城现在状况如何?”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注1】许多时候,真正的胜负并不是决定在战场上,而是在战争开始之前就注定输赢。只要咱们的大方向没错,基本上就没有问题,而且太史慈不仅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还临危不惧、胆识过人,有他在,仁兄大可放心。”李世民道。
周瑜听后心中倍感宽慰,不过仍然担心地说道:“交州士兵甚众,太史慈虽然英勇,恐怕寡不敌众,万一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凡两军交战,胜负并不在于孰众孰寡,更在与两军将领和智谋,【注2】据我所知,交州将领并无比得过太史慈将军的,公瑾大可放心,而且水军不日也会抵达,到时候三路会师,胜算更大。”
李世民知道周瑜所担心的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但是担心无益,也只能多宽慰他一些,他们能做的就是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往战场。
周瑜听完李世民的分析,用惊奇的眼神望着二凤,心中暗想:这些话不像是初出茅庐的人说出来的,更像是有丰富作战经历老将的经验之谈。
因为不仅说得娓娓动听,还切中问题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