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明月逐我来 >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第68章 第六十八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殿下,如今朝里关于嘉奖积极赈灾者,有何特别的奖赏吗?”

这可就有些难为赵奕明了,这方面属于礼部那边的事情,虽然他随口给自己编排了礼部那边的位置,但实际上他几乎没有在意过这些。

赵奕明抱手在马车中冥想了一会:“好像……除了让礼部那边随便给点东西,就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了。林大人是想加赏然后各地富商赈灾?”

是想让各地富豪出一份力,但并非用加赏来刺激。

林季安还想向赵奕明再求证一件事:“殿下,你可知此行我们能最主的事大概到什么程度?”

做主这个不好说,若要调动什么兵马之类的赵奕明还可以向太尉那边要些人,但不知道林季安所要的是什么。

“林大人,你是想怎么做?”

林季安垂眸看着马车的地板:“如果将赏赐换成其他的,以允诺他们一个小职位……”

几日后两人到了江宁,赵奕明在信中速速道出了林季安的想法,而明德帝也快速应允了他们。

很快,繁城传出新的消息:各地富豪若能每半年赈灾粮食超过千石,可授予第一位超过千石的人善仁官一职,位正九品,食朝廷俸禄,可将各地大小灾情直接上书朝廷。此位置为流动官职,半年一换。

虽不是多大的官职,但对于行商者而言确实光宗耀祖的事情。想他一介生意人有朝一日居然能直接上书朝廷,还会被人叫做大人,做生意的就是好这样的面子。

消息一出,大周各富豪都动了起来。为了先一步捐到千石粮食,不惜大砸价钱四处收购。

虽是哪里都可以捐粮,可也不是处处都能收这么多。如今最缺粮食的地方便是江宁,所以绝大部分粮食都往江宁涌了去。

一夜之间,不再忧食。

“荷妹。”一位上了年纪的大伯拍了拍一位老婶肩,“你们家去领米了吗?就是那个新来的大人,说每个人都能领两石大米啊!”他伸出两根手指用力比了比,这可是个不得了的重量。

“诶哟领了!今早去的!”大婶霎时瞪大了眼睛,像是得到了什么宝贝。

她凑过去,声音一下小了下来:“没想到是按人头领,还以为每户两石!一开始说可以领米的时候还没人去,又怕被骗什么,现在官府门口排好长的队伍!”

“可不是啊!”大伯附和道,“那个林大人刚来的时候我以为是装装样子,没想到真的能弄到东西。”

想林季安刚到江宁之时,赵骅和徐侍郎才走没多久,当时他们只解决了官服欺压百姓一事,对百姓生活上困苦的帮助最多是让朝廷送了些粮食,这并不是长期有用的法子。所以在林季安来的时候,基本上所有人都以为他也不会做什么,对林季安下达的指令也是两耳不闻。

如今大伙知道了朝廷前无古人的做法源自于林季安的提出,也实打实地得到了好处,对林季安的态度自然是好了不少。

在江宁的人虽然不是流离失所,但这种无事可做的状态让他们每日在街上游走找活,不就像是衣冠楚楚的叫花子?

都说民为邦本,食为民天。现下江宁地旱已经持续将近一年了,雨天也是每每避开了这里。就算有河流,现在剩下的水也没多少了。粮食越来越少,买卖连着也越来越难做,那钱两的变化就更不用说。

林季安到这里除了要解决吃食,还有用水和买卖的再次活跃。

他看着江宁县衙门外百姓排的长队:“现在他们能放心来领粮食,情况算是好了不少了。让五十人打后的百姓先回去吧,今日天色不早了,衙里的人也该休息了,让他们明早再来。”

一名侍从领命出门,让后面的百姓先一步散去。

赵奕明翻看着手里江宁百姓的户籍记录册子:“这的人真的多啊,三天前就开始发米了,这会拿到的人也就十之三四而已,没日没夜的,看得眼疼。”

林季安看向伏在案上的太子,失声笑了笑:“这些天也辛苦殿下了,若不是殿下,这事恐怕没这么快办成。”

赵奕明把竹简盖在头上,语气疲惫道:“还是林大人你能想出这法子,送来江宁的粮食像是天上掉馅饼似的,我也就传传信……真不知道之前堂兄是怎么在这住这么久的,水也要省着喝,要是秋冬那种天,我已经说不出话了。”

林季安觉得跟赵奕明出来还挺有意思,他明明就是宫中出来的暖玉,并不适合在这种让他憋屈的环境下常住。可他偏偏就是不服,那股蛮劲儿就喜欢往这处使。

“殿下先回去休息吧,剩下的我来就好。”

“不行不行。”赵奕明拿开头上的竹简,“是我自己要来的,怎么能说休息就休息。林大人还有什么要处理的,我帮帮忙。”

此刻林季安正看着往年江宁收入的各类细目,发现这里的丝织和瓷窑最为厉害。

“殿下,你可知江宁上供到宫里的东西那些是比较多的?”

赵奕明手指抵着额心:“江宁嘛……倒是不知道有多详细,只是知道南部这一带的各类布匹上供的最多。对了,之前送给竹依的那件衣服的丝织布料就是江宁的!”

果然,林季安心中暗暗道。

第二日,林季安带人来到当地最大的一家布坊,因种种皆知的原因,这家布坊已经七零八落,没有多少人在。见是官府的人前来,布坊的主人急忙走了出来。

是一位看似四十出头的女子。

林季安再怎么说来了江宁也有十日有余,虽说起初百姓待他的态度并不好,但经历放粮之后也是缓和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唤他一声林大人。

“林大人。”坊主见他们前来,恭敬请他们进去,“不知您会前来鄙人这小布坊,有失远迎了。”

林季安抬手:“坊主言重。”

其实这布坊并没有坊主说的那样小,恰恰相反,其实是个很大的地方。门口进去可以看见右方两个水轮,池子已经干了,一旁用来种植的土壤也已经干裂。这里看起来此前是一小片桑叶地。

左方的大片空地是布匹上色的六个水池,石壁上沾了不少混在一起的染料,不少晾晒的竹竿竖立一旁,而今只剩下几块残布飘荡上方。

见林季安观察了几番院中的情景,坊主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当初这里又是何等风光?

“让林大人见笑了,不如我们先进去吧。”

这布坊里面还有以工序为名的屋子,看到那牌匾就知道这里是用作什么的。只可惜哪怕绿柳新长,那些屋子的门却关上很久了。

不等坊主把他带进屋内,林季安问道:“坊主,曾经在这里干活的织工可还找得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