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姑苏林黛玉[红楼] > 第41章 第四十一夜

第41章 第四十一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卫若兰若一味承诺发誓,她们未必会信,毕竟,年华流转,若沧海桑田,况乎诺言?

卫若兰答应她们的要求,她们倒是放心许多。

她们也见过许多悲剧,婚前哪家不是许诺待姑娘好,可蹉跎在婚姻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姑娘太多,活的人不人、鬼不鬼,慢慢一点人气都无,只能活成自己最厌倦的日子。

她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让黛玉放弃眼前好好的姻缘,只能祈祷黛玉幸运点,他们都没变。

交接完毕,用过午膳后黛玉告辞,五老太爷他们顾忌黛玉还忙,也没留她,只说让她走前来家里一趟。

黛玉答应。

回了林府,黛玉也有些累了,便回去休息。

卫若兰与黛玉同行,两人走在路上,看着很是和谐,只是丫鬟们看着二人沉默不语,都心里有些打鼓,可别闹矛盾了吧。

卫若兰酝酿许久,在黛玉院前,还是开口道,“黛玉,我会对你好的,尽我所能;只是岁月太久,我又从武,无法担保未来。可是,我保证,我不会伤害你,我会努力和你并肩同行此生。若有朝一日,我伤害了你,你就离开。”

卫若兰觉得有冒昧,可还是开口。

并肩同行此生,多美的承诺。

黛玉笑了,风华无双。

黛玉懂的,她们虽然交集不多,可也认识六年了,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牡丹宴上再见,公堂上坚定不移的支持……她也听若竹说过许多她兄长的事情。

那是她想,若竹真好,有这样的兄长护着长大,不知会看上怎样的男子?那世间男子,在她眼里,怕都会成为将就。

可惜,后来若竹没有机会去看世间男子,也没有机会去挑喜欢的丈夫,被帝王赐婚给了三皇子。

三皇子不是不好,他能让若竹有机会触摸到皇权;可给不了若竹现世安稳、情有独钟,还可能一朝倾覆。

好坏沾半,愿赌服输,她们都认了,可到底意难平。

黛玉其实有些羡慕,但不是羡慕若竹的哥哥很好,而是若竹的哥哥家人都在。她的父母、弟弟也很好,只是已经离开她了,只剩下父亲。

后来,父亲外出赈灾回来,黛玉也偶然听父亲提起过,赈灾途中遇上了卫若兰,说他帮了很多忙,赞他是“卫家玉树”。

再后来,卫家来提亲,父亲说相信他,其实她也信的,信他人品,所以点了头。

哪怕那会儿没有男女之情。

后来,来自北疆的信,及笄是的玉簪,父亲死后千里奔波、结庐守坟,二年多的书信往来,父亲三周年那天的重逢……桩桩件件,都慢慢让她生了情。

原来,她把他们的过往记得清清楚楚。

或许,一开始,他就是不一样的。

黛玉不语,卫若兰也懂了。

黛玉走后,他看着她的院子,缓缓笑了,很有几分当年仙郎的风采。

后面几日,黛玉带着丫鬟们归置府里的事情,安顿好后,又设宴邀了英莲、林灵、林熳、林秋并当年的同窗聚聚。

与众好友聚过,宴散后,黛玉问英莲、林灵、林熳、林秋愿不愿意帮她打理群芳会的事。

英莲和林氏姐妹也曾帮过黛玉一些小忙,知道她帮了很多女性,自然一口答应。

后面的时间,黛玉便给英莲她们介绍了姑苏群芳会的产业和各地的群芳女学,告诉她们要怎么做,又叮嘱她们有事尽管来信。

后来还专门找了一日,待她们去各处看了看,介绍她们和管事们认识。

待群芳会和林家产业的事情都交托出去,黛玉终于无事一身轻,好好修养了几日,读书写字赏院子。

卫若兰一时无所事事,想要帮忙,又不好插手,只好练武,读书。

林家藏书丰富,黛玉想着卫若兰无事闲着,便让管家去了林家收藏的兵家典籍、林侯当年记得行军手册,给卫若兰看。

卫若兰如获至宝,每日如饥似渴的研读,但还是黛玉闲下后,怕黛玉闷着了,忍痛从书海里钻出来,陪着黛玉在府里到处逛逛。

看着满园秋色,二人有时诗文唱和,有时琴箫合奏,有时弹琴舞剑……

林管家带着林家五老爷林润并四公子林炎巡视、接受林家产业,忙到十月初,才看看理顺。

到了九月底,一切收拾妥当,约定十月初二去拜访林家长辈。

初一恰好无事,黛玉想着上次离苏前父亲带她去寒山寺,便想着也去一次。

兴之所至,黛玉和卫若兰商量后,便带着丫鬟们、护院们去了寒山寺。

正好初一,寒山寺香火很是茂盛。

卫若兰在旁边专心护着黛玉,黛玉学着父亲的样子,给卫若兰她们介绍起寒山寺。

一行人又去正殿拜了佛,黛玉没有为自己求什么,只求佛祖保佑父母、弟弟往生极乐,卫若兰和姐妹们都平安健康,天下女子早日脱离苦海;卫若兰也没有为自己求,他求黛玉心想事成、平安快乐,求家人健康长寿,百姓安康,战乱远去……

十月初二,黛玉和卫若兰去了林五太爷府上,在姑苏的叔伯、兄弟、姐妹都到了,算是给黛玉、卫若兰办的饯别宴。

此去不知何时归乡,只盼着黛玉一切都好。

又想着黛玉此去要成亲了,叮嘱黛玉日子定了,给家里来信,到时候叔伯兄弟们都去。

一时别意散了许多,没多久就能再见了。

可见后又是更久的别离,气氛又低沉起来。

长辈们伤感,小辈们倒没多想,只说到时候去看黛玉。

黛玉也道,到时候一定好好尽地主之谊,待兄弟姐妹们好好玩。

林五太爷道,等你们那日考了举人,到时候就让你们去京里找你妹妹。

此话一出,长一辈的倒也没说什么,只想着该好好教导下一代了,曾经他们不想出仕,在姑苏当个富家翁也不错;可如今林侯一脉只剩黛玉,总不能指着一个小姑娘庇护族里,族里一干大人该护佑孩子们的,便也鼓励小辈好好努力。

林家重视孩子读书,却不在乎举业,读书无甚压力,反而读的不错,放出去也多少是个小才子;如今听了长辈的鼓励,个个摩拳擦掌要好好努力,以后去京里找姐姐/妹妹。

长辈看着孩子们兄友弟恭的样子,都很欣慰。

黛玉也知道族里的状况,林家这么多年,偏居一隅也安安稳稳的过来了,除了同族的无形护佑,林家对族学的扶持,族里并没有借什么力。

后来,林海这代没了爵位,科举考中探花,后来回江南做官,虽帮着族里,可族里也没少帮他。

算是,互相成就。

如今,族里的决定,多少都有为她考虑的缘故。

长辈没说,可她心里记着,只想着到时候把父亲留下的读书笔记抄了给族里送一份;以后,京里有了什么消息,也给送一份,到时候能帮的都帮着点。

散后,黛玉去单独见了五老太爷,本想开口问,老人向知道似得,堵住了她要说的话,只和她说起当年父祖的事,要她以后好好的。

直至晚上,黛玉才告辞离开。

黛玉回府,便让雪雁把自己守孝期间抄的父亲笔记那一套给管家,送去族里。

夜里,黛玉躺在床上,想起曾经百日的一切,想她或许也不是一个人。

第二日,黛玉、卫若兰一行登上船,船驶离姑苏,把姑苏落在后面,把林家老宅也落在后面。

如今林家老宅几乎空了,只留了几户下人守着。

黛玉看着姑苏的方向,看向林家老宅的方向,久久不能回神。

卫若兰站一旁陪着她,丫鬟们在周围陪着。

她们都长在姑苏,如今离开故土,万分不舍。

到了扬州,黛玉一行回了扬州林府。

运行李的船倒没停,一路开往京城,到了自有人接。

黛玉一行安顿好后,递了拜帖给齐家,第二日拜见了齐家。

长辈多有交情,又是素心夫家,自是一片和气。

扬州林府的日子,几乎是林家一家最欢乐的日子,林海夫妻渐渐走出了父母离开的痛苦,官途畅通,又有了一双儿女,日子再欢乐不过。

只是,好景不长。

不过,扬州林府并没有留下多少林家夫妻的旧物,林海离开时要么送回了姑苏老宅,要么带回了京。

黛玉还是在扬州林府住了十来日,缅怀过往的日子。

十月十五,黛玉、卫若兰、素心、齐俨一行人启程,英莲、林灵几个还特意赶来送信,姐妹几个又哭了一场。

但别时终须别,船还是启程了。

到了京里的时候,已经十一月中旬。

众人已经换下秋装,穿上了冬装。

幸运的是,河没有冻住,不然,她们怕要在路上过年,或者走陆路。

船到了,卫家、贾家、林家派来等着的管事赶忙派小厮回府报信,一边上船给主子请安。

黛玉并没有直接去贾家,只让素心带话,“明儿个一早就去见外祖母、舅舅、舅母们。”

卫若兰送黛玉回了林府,才回家见父母。

黛玉刚一回府,就找出姑苏林家主院挂的林海、贾敏的肖像画,拿着去挂到了主院正堂;又去了一趟祠堂,果然已经多了父亲的牌位。

黛玉上了炷香,告诉父母她回来了,才回了自己院子休息。

黛玉回去的时候,丫鬟们已经在院子里备好晚膳等着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