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姑苏林黛玉[红楼] > 第39章 第三十九夜

第39章 第三十九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外祖母的、舅舅的、表嫂王熙凤的、表婶的、老师的、孔姨的、张阅的、楚楠的、穆姨的、陆沅的,还有卫若兰的……

黛玉大概知道外祖母写的都是想她、关心她,要她好好照顾自己,过了孝期赶紧回京的话语;但想了想,黛玉还是先打开了外祖母的信,果不出黛玉所料。

倒不是黛玉有读心术,这两年贾母几乎两个月派一批人下姑苏,带着贾母给黛玉准备的吃的、用的、玩的和一封信。

黛玉是贾母小女儿留下的唯一骨血,贾母只想把小姑娘放在眼前,如眼珠子般看着,护着她长大、嫁一良人、生一双儿女,无病无灾的过一生,舐犊情深不外如是。

黛玉是贾敏、林海唯一的女儿,想要在故土为父母守孝也无可厚非。

这是黛玉与外祖母的矛盾,可这不影响贾母疼黛玉,即使黛玉没有按着她的想法做,知道不好改变黛玉的想法,也每两个月送东西给黛玉,要人来接黛玉,唯恐黛玉过得不好;即使外祖母不支持她去做一番事业,不支持她独自守孝,也不影响黛玉亲近外祖母。

黛玉明白一切都出于外祖母对她的爱护,外祖母是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所以,黛玉愿意一次次的向外祖母解释,愿意一次次的应付贾母派来的仆人,丝毫不敷衍的写信告诉外祖母她都做了什么,每次亲自带人收拾好南方特产和亲自做的抹额送给外祖母,承诺出孝就回京看她,不让外祖母太过担心。

放下外祖母的信,黛玉又想起父亲留下的信。

林家的一切对黛玉而言,不外乎小儿捧金于世,可若没有这一切,黛玉只能投亲,仰人鼻息,未来如何只能靠别人的良心,即使留下丰厚的嫁妆,也不一定能保住。

如此,林海索性把林家的产业、人脉都交给黛玉,即使以后遇人不淑,黛玉手中掌握的一切也能保黛玉一身无忧,或让黛玉拼一把。

林海知道,黛玉即使这几年和姐妹们折腾群芳会,也赚了些钱,但骨子里还是不重视黄白之物,所以,在信中一次次叮嘱黛玉不要轻信他人,要把一切握在自己的手中,给自己留些后手。

这也是黛玉为什么不直接用林家产业去发展群芳会的产业。

黛玉不在乎金钱,但林家的一切是父亲留给她最后的护身符,是父亲的一番拳拳爱女之心,她不能辜负。

黛玉深吸一口气,压住信中滚动的情绪,拆开下一封信。

长辈的信除了关心黛玉,就是要黛玉等林海三周年后快点上京;姑娘们的多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遇到的比较难言的事情,再就是,她们出京多已经快到三年,期待姐妹们能在京城聚首。

卫若兰信中说,已请好假,已经在来姑苏的路上了。

这两年,卫若兰只要休沐就写信给黛玉,黛玉回信,两人多次通信,她敬他愿以身百姓的志向,不轻看女子的品行,敬他郎朗君子,喜他才貌双全;他怜她失去父母,爱她文采灼灼,爱她孝顺父母,敬她明明都有,却愿意为受苦难女子努力的赤忱……

他们相隔两地,各有理想与坚持,可他们的信却因为一封封信,慢慢贴近。

黛玉知道,这次回京,他们该成亲。

或许,他们还未相爱,但他们却相信未来不会相负,都愿意携手走过这一生。

这两年,姐妹们散在各地,只每年几封信能知道各自的境况,黛玉也只与素心来往密切些,素心有时间就前往姑苏看望黛玉。

当然,黛玉这两年都在守孝,但也没有只守孝。

后来,黛玉想到苏绣在京城格外受欢迎,在外地肯定也受欢迎,便拿出一个庄子,让含霜找了一批绣娘,又散出去消息,招绣娘,江南各地有困难的女性自会找过去,学苏绣,绣了绣品,送往京城,送给襄城的宋静、南疆的杨梧她们,让她们在当地售卖。

黛玉也把绣娘们画的新花样寄给散在各地的姐妹们。

只要她们找过去,哪怕不适合刺绣,素心、黛玉也会想办法给她们找好其他出路。

这样,黛玉她们不管售卖,只要绣娘绣了绣品,送出去让别人售卖,虽然赚的少些,但她们花的功夫也少。

后来,除了来回路费、刺绣成本,挣得银钱直接给绣娘五成,其他的又投入绣庄。

当然,黛玉给绣娘们钱多的前提是,绣娘们教投奔绣庄的姑娘们刺绣。

想着绣庄的绣娘多是孤家寡人,姑娘们也大多没有亲人依靠,黛玉拿出一部分钱,让林管家买了块地,仿着京里群芳女学的样子盖了房子,道绣庄以后给绣娘们养老,这以后,绣娘更卖力了许多。

看着绣庄的绣娘挣了钱,绣庄还给养老,江南境遇不好的绣娘纷纷来投,绣娘多了许多,又教出更多的姑娘,绣庄越发兴盛起来。

好在,绣庄没有直接开铺子买绣品,而是拿给刺绣铺子、绸缎庄售卖,或销往外地,不然,绣庄怕要遭遇好些针对。

陆青黛本想着年后南下找黛玉,只是京里有许多要安排,拖延了时间;还未待安排好,张阅也成婚离开了京城,京里实在缺人,便未能成行。

幸运的是,黛玉身边的逢春、素影、素晖是正心堂的第一批女学徒,妇科方面也早已出师。

黛玉考虑,林家也有医馆,这也不是非得群芳会才能办,便让林管家把逢春、素影、素晖几个安排去医馆做医女。

开始,医馆负责的老大夫只让她们打杂,后面逢春几个救了一个难产的妇人,母子平安,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名声就传了出去。

慢慢地,就有妇人专门来医馆招逢春几个。

逢春几个忙不过来后,就开始招学徒。

还有姑娘因家里娘亲难产而死,后来又有了后爹,过得格外艰难,知道林家医馆招医女就自己找了过来,想着不让别的孩子落到她的境地。

有时,扬州大户人家也派人来求医。

医女培养出来,人手充裕了,黛玉在村里住了些时日,却也知道村里怎样的缺医少药,还有人求到黛玉这样,便让医馆安排大夫带着学徒和医女定期去各村里义诊。

素心知道医馆走上正规,也写信让黛玉派几个医女过去,安排扬州齐家交好的医馆里,医女的好处慢慢显出来,别的地方知道后,也纷纷效仿,自觉培养起医女,还有医馆到林家的医馆求教。

江南这地方养人,也不缺各式各样的脂粉,黛玉便没想着在姑苏开。

倒是素心在京里的时候多管群芳脂粉,后来听扬州边上有个村子遭了灾,生活困难,便拿了嫁妆银子去帮他们先度过困难,派人教她们种花,安排好各家种什么花,种多少,承诺到时候派人来收。

村民们虽想着不太靠谱,可念着素心给了他们粮食,帮着他们度过难关,也咬牙种了,种的还很用心。

后来,素心也没有亏待她们,给的价格比种粮食还划算很多。

周边村子的村民看着他们种花挣了钱,也留出一些地来种花,素心看品相不错,也就都收下了。

至于做胭脂的人手,素心特意找了无家可归的女孩来做,若遇上有困难也都收留下来。

虽然中间也有起坏心的,可到底知恩图报的多些,让阴谋毁在未开始时。

两年多时间过去,扬州的脂粉铺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素心还给周边城市的脂粉铺、各地的姐妹们供货。

江南不愧鱼米之乡,姑娘、太太们用了觉得比她们往常用得好,也不管价格,一买就是十几盒,全家老少都够用了;城里家境殷实的人家,姑娘攒了零花钱,也愿意咬咬牙,在群芳脂粉买盒她们家便宜的脂粉,省着用。

脂粉铺赚了钱,黛玉、素心留足周转的,就用到正心堂和女学,南疆、北疆困难,还能支援些。

素心、黛玉她们在江南各地办女学多亏了脂粉铺提供银两。

城里学院很多,素心、黛玉就把目光放在乡下,十里一座,但有的地方村民不愿意女孩读书,黛玉出了个注意,不妨建两座学院,一座女学,一座男学,想要男学,就必须同意女学。

男学先生的话,可以让素心丈夫的齐俨去找公公江南知府,让当地秀才去当先生,就算江南文风鼎盛,多些学堂,让乡下孩子读上书也是政绩,他们不可能不同意。

果不其然,齐俨去一说,他爹就同意了。

女学的先生黛玉、素心找了林家女学的学生,其中就有甄英莲。

这么多年过去,林家女学毕业的姑娘可不少,愿意去教学的也不少,哪怕她们自己不方便,也派了身边识字的丫鬟或嬷嬷过去。

乡下男孩、女孩都缺书读,他们不让女孩读,可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一听能建男学,还是秀才公当先生,便立马妥协了。

只是,有的家长不忿女孩读书,下了学就让她们死命的干活,先生去家访,劝了也白劝。

好在,姑娘们都知道上学的机会难得,哪怕家里磋磨,也坚持苦学,坚持到毕业,认了字、学了手艺、懂了道理,以后不管怎样,日子都差不了;遇到怎样的磨难,都能撑过来。

楚楠说的女报,黛玉考虑了识字的多是富家姑娘和男子,办了女报,又有多少女子能看到了呢?便先按下了,打算待女学再办几年再说。

黛玉给楚楠去了封信,楚楠听了,觉得自己太急了,必须慢下来,稳下来。

不过,黛玉在心里还给楚楠提了一只兔子,楚楠大喜,忙回信道北疆苦寒,将士日子都不好过,让黛玉想着她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