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里,热气蒸腾的海带“锅”快见底了,煮得软塌塌的气根泡在汤里,像泡透了的绿色粉丝。
徐然挑起一根,轻轻拉了拉,还挺有韧性,顿时满意地点点头:“完美,编筐正合适!”
她一边感叹“没白学那些冷门小技巧”,一边把气根一根根捞出来,摊在旁边晾着,顺便用大叶子将表面沾着的泥土和碎叶擦干净,效率拉满。
然后开始分拣,粗的放一边,准备用来做筐的主架,毕竟强度要够,不然装东西直接垮塌,那她会当场裂开。细的留着编织,毕竟再怎么随便,她也不能编出个漏洞百出的“假筐”出来,背着走几步就全漏光,想想就离谱。
所有东西整理妥当后,她才终于坐回火堆旁,抬头看了看天。太阳快要落山了,光线从西边斜照过来,把晾着的气根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真热啊。
今天从早到晚都在忙,脚不沾地,别的事全忘了,直到现在才觉得脖子有点疼。她伸手摸了摸后脖子,皮皱皱巴巴的,心里顿时一惊——
“靠,该不会是晒脱皮了吧?”
她翻了个白眼,一秒清醒:防晒问题必须提上日程了!
得找点麻搓绳子,给自己缝个蓑衣遮阳,可什么时候能轮到做这个,还是个未知数。
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紧赶慢赶,活儿还是堆得跟小山一样,干不完,干不完,干不完!
眼下她还得编筐、找吃的、捉鱼,再多收点木柴和气根。岛上要是有淀粉类的植物就好了,如果能找到红薯、木薯、芋头之类的,她的生活质量能瞬间提高五个档次,可惜现在连个土豆皮都没见着。还有石刀,得多磨几个,如果能找到薄铁片或黑曜石,搞一把锋利点的刀就完美了。再想想自己的石洞,洞口得围起来,防止哪天野山羊闯进来捣乱。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能抓两只小山羊回来圈养,那就更妙了,羊毛能做床,下雨了还能裹身上保暖,甚至还能喝羊奶!
思绪飞快地转着,结果脑袋里的任务列表越拉越长,越发觉得脑壳疼。
她长叹一声,想起了现代社会,又想起了柔软的沙发、冰镇的汽水,和一按开关就能用的空调。哪有这些破事!
在现代社会,她只要点个外卖,几分钟后就能吃上蒜蓉烤鲍鱼,哪里用得着操心晒干鱼肉,哪里需要愁着做蓑衣防晒?
但现在……她甚至得自己画日历。
甚至得自己画日历!
日历很重要。这样能知道每天都做了啥,哪些事还没做完,也能算算季节的交替时间,好提前准备。没日历就像没了主心骨,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但一到晚上回想,总有种“我好像啥都干了,但又好像啥都没干”的迷茫感。
这感觉太不对劲了。她需要结构,需要秩序,需要某种东西来提醒自己,她还在控制着自己的生活。
从火堆里捡起一根烧过的木头,碳化的头部黑黢黢的,正好当笔用,走到石洞墙边,歪歪扭扭地画了三个黑圈圈。
画完之后,她盯着那三个圈圈,看了好一会儿,像是在确认这三天的印记真的存在似的。
她在心里默默念了一句:
“来这里,已经三天了。”
……三天了啊。
她盯着墙上的记号,突然觉得这个时间长得有点不可思议。
才三天,她已经干了这么多事?
才三天,她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她抿了抿嘴角,拍了拍身上的灰,转身坐回火堆旁,望着火光发了会儿呆。
三天了,她还活着,而且她还能活得更久。
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事。
……
夜幕降临,气根已经半干,柔韧又有弹性,正是编筐的最佳时机。
徐然坐在火堆旁,手里摆弄着一根柔软的气根,嘴里轻声念叨着:“开始吧,就从底部编起。”
这可是科技进步的一大步!
将正式告别“手抱手提”的原始苦力搬运时代,迈入“工具革命”的新纪元!
她计划编两种筐:
第一种,背篓。用来搜集物资,解放双手,提高生产力,从此告别一趟只能抱几颗果子、搬两根柴的悲惨历史,以后能像个合格的岛上劳动人民一样,一趟搬个盆满钵满;
第二种,捕鱼桶。细长形,鱼一旦游进去,就会被卡住逃不出来,这样她就可以躺着等鱼自己送上门。
不过,捕鱼桶难度太高,她小时候见家里人做过,但自己从没实操过,得画图研究研究,留到后天再慢慢鼓捣。
现在,先搞定背篓!
毕竟再不弄个能装东西的工具,她迟早会把自己的衣服扯坏。
她捡起一根气根,在手里打转,脑海里勾勒出箩筐的样子:筐口要宽一些,方便往里装东西;底部得扎实耐用,免得提东西时散架;提手还得牢固些,方便搬运。到时候自己就能多多囤东西,效率提升几倍,再也不用来回跑好几趟只能抱回来一点了。
想着想着,她忍不住自己给自己画饼:“等筐编好了,明天就多晒点鲍鱼干,一次带回来一大堆。”
鲍鱼干自由,近在眼前!
为了让自己的荒岛物资进入批量囤货模式,她撸起袖子,正式开工!
先挑了几根长短差不多的气根,先选了四根最粗的打底,交叉摆成一个井字形,稳住结构,确保不会手一碰就散架。
然后,她从中心点开始绕编。
第一圈最关键!紧紧压住交叉点,一点点将气根绕紧,每绕一圈,都用指甲使劲压实交接处,确保整个结构紧密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