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从网剧开始的糊咖飞升记 > 第155章 完结感言

第155章 完结感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写完了。

或许有人觉得不够女本位,不够激进,随便吧,我没兴趣参与这场“比比谁更……”的游戏。

不管怎么样,我完成了一次通俗意义上的网文写作。

这本小说一开始的定位就是黑色幽默,她的诞生是为了讽刺,为了嘲笑,为了审视我过去所接触的内容。

社会性别可以被构建的,但性别属性是天然的,但是我见过太多将构建的形象当作已有的,当自然的属性视为羞耻的、附加的。

我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女性”作为主角与主体性别的写作。

在文字、审美各种细节里溯源,在天然属性中极力贴近现实已有的、属于女人的东西。

在社会属性中则参考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第一性,根据我的经历与所处环境,贴了一些细节。

正文中任何内容都进行了一些不好笑的黑色幽默处理,虽然还存在一些说教规训的意思,但写完了。

就这样吧,能力有限、笔力不行是客观的。

至于嘲笑此地“男社思维”,解释起来或许太绕口。那就这么说——

男人对于娜拉出走之后的想象,无非是回来、死亡、堕落、被换四种结局,也可以概括为做不同男人的附属物、离开男人后死亡两种结局。

没有假使娜拉最终作为人而奔跑着,而作为附属被使用、被抛弃。

女人对于女人的想象,无非强与弱,进步与落后,女|拳|与娇妻,爱女与爱男,激女或娇妻,进步或自由,爱女或爱男。

每一种都有属于自己的口号正义,无论打娇妻、还是支教、还是团结,无论谁打激爹、还是说教、还是情专,其实所谓的向上或向下都不过是左右绕着圈打转,最终的目标都是通向中心的斗兽场。

因为是结构性的问题。

【一、符号化的女人】

(一)群体的属性

我不认同女性是一种处境。女人就是女人,失权的女人、得意的女人、愚蠢狭隘的女人、聪慧敏锐的女人、驯化的女人、自由的女人、贪图享乐的女人、拼搏不息的女人。

看耽美的、看言情的、看百合的,男宝妈、女宝妈,不爱当妈、爱当女儿,娇妻、激女,无论是社会性别如何、精神爱好如何,自然属性是女人。

作为个体而言是女人。

社会属性强加了女儿、母亲、妻子的概念,精神爱好增添了赋魅男人的影响。

一方面男社以社会属性强行联结女人个体向下的命运,打造玻璃天花板,另一方面以血亲、性|缘分割女人所持的继承、所有的能力,并将原子化的女人流向于男人。

(二)相同的结构

而现有女人仍然是模仿男社结构的思维形式,处于同一社会科学下的不同分支,提纯分割与联结叙事:提纯更进步、更柔顺,切割弱女叙事、失败娇妻,联结强女崇拜、大婆成功学。

与男社的利益+文化关联不同,现在女人的联结更多的是出于立场的抱团,而不是差异性个体共生的利益。

两者都在于否认个体的差异性,把女性作为符号化群体。

我的意思是娇妻跟激女,两部分群体的思考方式是一样的,只不过崇拜对象不同。

一个崇拜男社塑造的女人,一个崇拜模范男人形象的女人。

简而言之,可以概况为高跟鞋与肌肉的老鸭汤低级认知。

男社能这么做是因为有各种制度文化、物质环境的支持,女人这么做纯粹是一种对男社的参照与模仿。

就像女人希望得到与某某相同的权利权力,这个女人可以是娇妻,可以是激女,可以是学生,可以是老太,这个某某是女人是男人,她们希望得到,而非质疑这类权力、力量因何而来,本质是什么。

这样就算是爱女爱最后也会变成以抽象的符号提高现实门槛,降低受害的标准,达到剔除她人的提纯,完全顺应男社结构的叙事。

打娇妻,支教娇妻,打激爹,亲激女,打弱女叙事,支持房思琪,但是她本人呢?

我说的不是符号化的形象。

(三)符号化的女人

当下各种文娱圈里,粉圈、动漫、游戏,无论何种作品,争执爱女爱到最后跟男社对女殊途同归,任何爱“女”在此都变成一个抽象符号,并且成为现实女人的回旋镖。

一旦陷入其中,无论是爱女,还是爱男,最终受益的一定是现实男人。

结构性的东西就像是一只不断旋转的陀螺,只要进入到里面,无论是谁、何种起点、何种路径,一定会流向二两肉,因为那是世界的重量。

当然也可以说是“恐弱”,不是恐惧弱小,而是这词的本意——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回避困局本身,无论是娇妻恐弱,为其向下选择合理化其行为,还是激女恐弱,认为房思琪是所谓的弱女叙事,带来自毁,本质都一样——而我敢说,她们谈论的这些都没有以自己的方式对原著进行思考,而是所谓的博主、同好,不断地复述,就跟粉圈不断洗脑某部电视剧是大女主一样。

啊,这是带来自毁的弱女叙事,啊,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

我认为房思琪不是弱女叙事,是一个女人在抗争,而她失败了。

“运用一个你其实并不懂的词,这根本就是犯罪。”

“学历被婚姻打断,打死了。”

在这句话之前,有谁知道她拒绝过求婚呢。

哦,我说的是伊纹。

“伊纹是谁,不知道,我只知道房思琪”——假使这种想法成立,且仍然认为房思琪是弱女叙事,那我就能高高在上地说出“这很盲目了”?

把世界、人生视为向下或向上的斜坡,这种看法如何我不评价,我只说我自己的看法——结构性的东西大多是拓扑的陀螺,而非直线的。

往上还是存在。

我认为所谓的“房思琪式弱女叙事”对女人的伤害远小于其带来的启发与审视。

因为真正规训女人的伪女叙事一直以来都是主流,无论是男频大女主,还是后宫流网络小说中所谓的光辉女性,什么男频文女人都登基了,或者更久远一点的闺怨诗、聊斋水浒之类的名著。

即便是某某某,也是以美貌才情分出一等又一等,但她不漂亮,她太平庸了,她是文学奖得主,她是文盲,她写的是美化后的,她写的“ME TOO”。

房思琪甚至还能通过性感台灯测试。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作者在书中的文字就是所表达的观点,哦,其实不是,【当文字结束的时候,观点才开始。】

我所写下的这些,不是团结,不是提纯,无论是团结自然属性中的女人,还是跟对应社会属性、精神爱好的人抱团,都没必要。

我支持房思琪与我支持同态复仇,并不矛盾,我支持房思琪与我不支持哭丧,并没有关系。

前者是支持一个人,后者是因为我是人。

不要用二元来定义立场,如果非要定义,那我的立场就是——我不想在这个系统里继续浪费时间纠缠了。

当柴温暖同类,我做不到,支教宣扬理论,我没文化,上桌当菜或者仅仅加筷子,我难以接受。

我写下的这些,是对我一直以来的学习与认知进行一场不怎么严谨的自我审视,还有一点点的、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地狱笑话式的庸碌思考。

无论左还是右,永远赋能于结构性、系统化的男男平等,我不想再进入陀螺一样的男社运转思维中,无论以何种方式,因为进入到旋转的陀螺里就没有出去的路。

就像娜拉出走一样。

每一次进入,都是给陀螺旋转赋能。

换一种说法,迈过认知-提出-解决的过程,让人接受自上而下能够带来全新的改变,但环境与土壤仍然不变的改变……如何现实呢?可能发展吗?能落地成功吗?

有人思考了、记录了、尝试了、失败了吗?

有人做过了。

那她本人呢?

被叫做弱女叙事。

【二、平等】

男社,父父子子的嗲男逻辑思维,虽然每个男人所处的位置三六九等,但——对于另一种性别的共同压制,所形成的男男平等。

驱使一个或者多个女人是男人的社会|阳|具|,随便什么女人都好,妻子、女儿,母亲。

她们不断比谁对男人更好,只要有一点不合格那就不算是母亲、女儿、妻子,以此视线以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的利益共生。

现实女人也因此被影响到“是哪一种更纯洁、更进步”,往左就是大众盘娇妻男宝妈,往右就是所谓的赛博爱女姐与激女,标准是什么,是男人。

前者以为靠近男人,实则筛选男男,后者远离男人,实则模仿男类淘汰。

娇妻看似不挑,实则小作文各种吹嘘XX有多好建立一个“对我好的标准”,然而这标准几乎为0;后者看似远离,实则许多女权博主都会在“第一性”中参考男人,包括我这篇网文的前期写法,其实离男人其实很近。

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绕着中间旋转的殊途同归。

就像讨论娜拉往何处去,去工作?回归家庭?去死?活着?

然而最重要的是——出走。

(一)意识的遗失

现实中的所谓的“爱女”在物质上缺少利益纽带,在思想上缺少相应的成系统式的社科研究,大多数人因共同创伤而抱团,因为物质环境而诞生的意识,但在行为上仍然符合……符合什么?

意识?遗失?

十几年前的山东国社科课题研究内容仍然适用于今天的女人,集体记忆的叙述与遗失依旧适用于现在、以后。

适用于十几年后。

专业的学术研究做不到撇开男社问题,然而现代网络爱女内容与结构仍然是在男社的基础上进行的。

新的媒介实现了一种男社假借“爱女”的篡改。

现有网络群体在批判爱女不爱女的同时,大多数为党同伐异,本质还没出男社思维沟里,无论是何种观点,其实都不怎么新鲜,包括我自己所秉持的。

比起谁更纯洁、更进步,我的看法是这种比较没有意义,因为是左右之分的零和博弈,而非上下之分应对水平。

男人一开始就没有进入斗兽场,而是在围城外的位置上。

其中的一个陷阱在于:但凡有比较,那就意味着只要有不合格/落后/弱势的地方,那就不算是合格的社会好女人/自然女性,或者变成某人比某人更合格、更符合某一类的标准的逻辑,永远将自己置于第二性的被筛选、被比较的境地下。

被筛选的是第二性,被认可的是低位者。

本质就是一种降格。

(二)符号与同一

在倾斜的环境下再滑坡一点,否认女人的多面与虚伪,力求塑造一个完美的社会女/自然女符号或标准。

一个勇于反抗V地法律秩序偏颇的女人,一个写恋爱叙事、自溺于过去创伤的女人。

无论是哪一种评价维度,无论自然还是社会属性。

前者会是强者,被激女赞扬这才是女人,后者则是弱者,被娇妻哀叹这才是女人。

这就是陀螺旋转,永远指向一个符号。

但她们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无法得到公正、在系统合谋下被吃的女人——我在这里说的是具体的人。

名字不提,我还要号。

男社思维就是看不见她本人(她者),而至把她当作符号进行规训,无论出于爱女、爱男、慕强、恐弱,都是这个逻辑——否认女作为人的多面,要求语言文字或其她输出具有教育意义,认为语言即权力。

我的观点不新鲜,那就是:【“文字是一个人表达的开始,但人们却把它视为对事实的记录与既定的观点。”】

在现在的话,文字可以换成语音、视频,一系列的“媒介”。

本质是媒介,却被当成事实。

忽视语言只是权力的浅层大众的延伸,而非根源,规训并非仅有语言的形式,包括胖猫事件的猎巫式道德规训——

歌颂好男人,抵制坏女人,我女我也(我是女人,我也心疼男人);

维护爱豆/角色/粉丝的开合,爱女式胁迫——偶像/角色也是女,我女才女(我作为女人,才算是女人)。

都是用子集替代母集的谬误,不同的立场捆绑价值,灵活左右,达到符号同一。

这就是我认为的此地思维的底层逻辑。

看不见的另一方,看似是自由选择向下、向上的那一方,其实不过是选择往左右,最终通向中心的斗兽场而已。

看见不代表解决,甚至不代表承认问题,因为看见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微小的、必要的环节。

假使把后现代研究视域聚焦在女人身上,假设把无知之幕混为一谈,假若古今中外所有女人都是蠢货、哲学家、叛徒、圣人,那么,在思考过程中就必须看到“差异性,是这个世界的底色”。

我说的不是为了强调群体或同一概念下的差异的附属性,而是,差异。

(三)立场捆绑价值

人喜欢形象胜于具象,女人喜欢女人包装的形象、包装出来的女人形象,但唯独不喜欢具象的女人。

从群体的成分来看,网络上爱女的同一是以相同立场集结而成的,比如共同喜欢某某女明星,某某女角色而成的。

那自然是比喜欢男明星、男角色的女人在爱女体系下高人一等。

但实际上仍然是在爱男女与爱女女的左右陀螺斗兽场。

粉圈惯用的话术,什么追男明星的粉丝也是女人,什么女爱豆、女角色也是女人,但本质都是一类人——

“你不支持我,你做我的对家,那你就是爱男、厌女,因为我也是女人/我爱的角色也是女人。”

本质是党同伐异,将价值捆绑于自己的立场,以男社的思维内核配上时尚的糖衣,可以灵活地说自己是女人,或爱豆是女人,以取得舆论区内的道德资本。

里面最大的笑话就是假定喜欢的东西是固定且不可变的,而忽视了真正固定的环境与结构。

同样,她们坚信自己爱女。

然而我并不信任“爱女”。

换一种角度,假使从同一考虑,那么——

对此地男人而言,任何不绝对忠诚的女人,就是绝对不忠诚的女|拳|,因为伟大的母爱、贤妻、孝女是随处可见的、习以为常,不给索取就是女|拳|。

男社构建社会性别,灵活使用不同的社会角色为自己牟利,在物质资源上限制自然性别。

男人这么做,因为他们作为第二性,天生就是要被人筛选,然而此地令她们禁止筛选,但他们第二性的本能对筛选又极其敏感,他们最恨的不是完全淘汰他们的|女|拳|,而是筛选的娇妻,他们最想反抗的不是虚浮的东西,而是筛选,他们最想成为的,就是筛选她人的大爹。

这就是为何娇妻永远在擦亮眼,永远在飞升失败,因为擦亮眼就是在筛选。

那么谈到女人——就算卫生巾或者其她事件,但只要还沾上一点文娱游戏中的男明星、男偶像、男纸片人什么的,那就是爱男姐、男宝妈。

显而易见,网络上大多喜欢点明对方爱男——与其说跟娇妻的筛选相似,不如说被娇妻筛选的逻辑相同。

爱男人/偶像/角色是上供,但如果说“我只爱女明星/女偶像/女角色纸片”呢?

该不会有人以为在粉圈里从一种家换到另一家也很好吧?

因为跟男社本质共脑,以抽象的、虚拟的“女”符号提高现实门槛,达到剔除她人完成规训的目标。

甚至觉得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爱女。

因为这里所谓的爱女构建的是立场=性别,形象=性别,灵活使用某种性别为女的爱女价值,使得自己的立场、爱好、观点绝对正确。

但口号正确不是正确的,把观点、口号当作结果正确完全不可取。

譬如在某红薯,但凡有大女人、女本位、女企业家,强女经的宣传,那一定有高跟鞋,“大女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或者,中介。

她们大部分都不在意男人怎么想,她们也确实如此。

但是在南方的某些地区,高跟鞋销量不高,增高鞋产量极大。这里的女人普遍不爱穿高跟鞋,为什么——因为男人太矮了,她们穿高跟鞋会让男人没面子。

她们太在意男人的里子面子了,于是她们不穿高跟鞋,于是男人穿增高鞋。

现在的爱女逻辑依然是符号化、同一性的,口号正确、观点正确、立场正确,都不代表结果正确,但人们很喜欢用口号代替结果,用符号代替具体的个体。

(四)左右

网络文娱受众中的爱女与爱男不是上下,是左右,她们通往的是同一男社中心点。

这就是为何娇妻作品屡屡写作大女主,大女主影视作品总是在暴雷,吹着大女主的角色又是如何变成不如娇妻得利。

就算是更进步的网文,有些改词以辱男,但实际上我觉得很辱没母系历史,就像早期女尊文男生子一样的地狱笑话。

从以后来看,现在的一些改词不过是女尊文男生子的换皮版,本质仍然是符号化的同一。

包括我所写的这篇也不例外,存在换皮的问题。

不过我已经在极力避免符号化、同一性了,避免在于像她TA一样才算是:大女主、好女人、强女、好妻子。

这个她,可以是纸片人、文字、明星,只需要是一种符号而已,在网上你甚至可以看见男人被称为她。

我不够强壮,所以不是纯血的女|权|。

我不够纤细,所以不是漂亮的女人。

我心安理得,所以我不是强女。

我脾气暴烈,所以我不是好女。

角色为女人,但长了吊。

作者是女人,但接男宝。

标准是什么?

按照韩女的标准,最符合的恰恰是上世纪出生的、现在退休丧偶,因为环境只生了一个女儿的母辈们。

审美、标准、爱女、爱男、自由、进步、强大、弱小,都是不同形式。

但是,这只是陷阱,被筛选的始终是第二性。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相对的、是被筛选的对照。

有的是修剪,有的是自厌。

如果说强大并非规训,而是使自己、她人进步,那么现在文娱环境中,多少人因为角色强大而使自己或影响她人过得更好,有多少人用来党同伐异?

多少人在脱水刷脂,以明显的肌肉证明力量?

多少人认为图片、文字上描写大块凸起的肌肉视为强壮?

又有多少女人心安理得接受保护自己的脂肪?

更何况——现在群体中督促某人强大,打击弱小,是通过哪一种方式实现的?是利益互助、物质扶持?还是轻飘飘敲下几行字、复读几句话?

是对某人有物质与利益的共生,还是对此人通过语言工具性实现意识教育?

——绝大部分是后者。

将语言视为教育工具,而非表达的媒介,我认为这是充满谬误的。

用男社逻辑将语言作为权力,认为说出是为了认可、聚集、团结,本质恰恰验证了这种强大与弱小本质就是一种规训,一种“伪她”。

当然,也可以说是人的问题,不是强大与否的问题,但是,当群体符号化的时候,也要接受自身所处的群体在外部是同一的。

一位爱女的女人在女人被围剿的时候说,“这是不对的”,在殴打娇妻的时候说,“这是对的”。

同一性分对错吗?符号化在这是什么立场吗?围剿的时候,在意过本人的属性吗?在意语言代表观点的正确与否吗?

(五)差异

有多少人会正视自己差异,会输出自己的专业与学识,正视她人的差异,表达自己的思考,虚伪的、真诚的、卑劣的、高尚的、计较的、宽容的、狭隘的、开明的——而不是复读其她人的甘蔗渣。

不是寄托于角色、明星、某个人的几句话与观点,更非认可,因为这仍然是把自己视为第二,仍然是群体符号,仍然会被裹挟进一个党同伐异的地步。

群体符号同一化,本质仍然是接受被筛选的第二性逻辑。

切割自己的叶子,达到隔绝土壤污染的目标,这样只会让人变得更畸形,变得更依赖土壤。

也可以叫主体、客体,但我觉得这种叫法不适用于倾斜环境下的她者,因为下落是自愿?还是因为恐弱是由衷?

在被剥离的环境下,谈什么主体?

无偿加班是因为人自愿吗?——因为不想丢掉工作。

结婚擦亮眼是因为自愿吗?——因为没有继承权,所以必须选一个慷慨的封建主。

小说中的前半部分所谓的看百合的、赘取的、男性觉醒的,同样是主角以陀螺的思维进行思考。

但是会有医院、律师女士用数据或者条款提醒她。

在现实中,每看一次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连生存权、继承权、冠姓权都还没落实的群体,居然还能吵哪个游戏更女本位、哪个文娱爱好更进步、哪个电视剧角色是觉醒,学习虚浮的角色,称赞被人造的产物为大女主。

所谓的爱女大女主游戏,围剿着麦林之流,群体党争严重,连三八妇女节都不愿意装一装,搞出一场连一般向都不如的笑话。

割裂、悬空,而且。

最辱女的是什么?绕过这个,把希望寄托于悬浮的东西与口号,以此实现团结?实现爱女的正确?

房间里的大象,同样适用于审视自己与环境。

这就是我的观点,在舍本逐末与符号化方面与男社达成共同的一致,没有她者,只有符号化的强女、好女人、大女主、娇妻。

当然人也可以觉得不割裂且有必要分割三六九等、有必要团结,不过还是自上而下的悬浮,我认为跟陀螺无异。

因为无论何种路径,无论是爱女还是爱男,都是为男社旋转赋能的。

此地,爱是一种zzzq,是一种立场捆绑,一种灵活的道德观,爱女更是一种刻奇。

从现实角度实现女人与女人的利益共生,母传女、女性组成的estaff、强调女作为好事的舆论处理,这种方式反而离男社的受害系统更远;而所谓的用爱不爱女,按头一个女人认同另一个女人,其本质仍然深陷男社斗兽场中,仍然是处于符号化的、被筛选的第二性境地。

【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一)环境塑造

现代女人为什么觉醒多?什么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经济发达、信息爆炸都有影响,但只有一个根本原因——对比以往,这是独生女、独居女人最多的时代。

而独生提供环境与意识,是自下而上的,进而影响到语言与思维,反哺环境完成良好的系统循环。

虽然这种环境可能就持续十几年、二十年,但对于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代女人的自我塑造的影响已经很明显了。

意识是建立在物质与需求的基础上,所以有的时候不明白也不要紧,反正之后或许会理解,或许会继续否定,但是,我认为不用急,不用急着用现在男社否定之否定,以此证明自己精神的纯洁性、意识脱离环境的纯洁性。

没必要,这种东西只会让我离男社思维越来越近。

人都是虚伪且多面的,没有人一接触爱女就会变得纯洁如婴儿一样全身心爱女,身上都会有男社的影子。

纠结于群体的概念符号,恰好是落入了男社一直以来的规训逻辑,只不过换了一套话术就让自己接受了自厌与恐弱。

(二)语言工具

要求群体发出一种声音,以为以此会争取到突破?以为能唤醒大众?那还是一套男社观点:语言代表权力。

以及上网上少了,被封都算幸运,大概率会吵会被扭曲,会像爱女一样在党同伐异中被男社思维偷换内核,会继续陷入陀螺中。

所有女人应得的权利都会以附加付出的形式获得,比如金钱、精力。

再者,同一性本身就会把人异化掉。

有多少人做到课题分离,能够了解教育功能不是语言的天然属性,这里的男社给它们赋予了太多的规训含义与权力意味,以至于此地女人们似乎也认为表达=教育=改变。

不是人不喜欢吃肉。

是他不给你,不会给你做你喜欢的吃法,于是人不喜欢吃肉。

而不是人不喜欢,所以不吃肉。

无论是催婚,还是激进,强女或弱女,慕强或辱女,仍然在纠结爱不爱吃肉,而不是去以你接受的方式达成吃肉的目的。

实际的、物质的,才能影响到意识。

【四、虚拟文娱与物质现实:塑造与需求】

(一)相同缓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