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死后我成了bug处理器(快穿) > 第17章 为后(16)

第17章 为后(1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娘娘,鞑靼的使节说他们的可汗给太后娘娘送来了礼物,说是希望娘娘能喜欢这些,在两国停战通商事宜上能予一些便利。”

“让他滚!”李秋实怒不可遏,“让他转告他们的可汗,我不会收一匹对我大梁虎视眈眈的豺狼的礼物!”

显而易见,鞑靼这次与其说是来停战的,倒不如说是来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的。几天之后,鞑靼使节就以大梁并无讲和之意为由请求离开。李秋实也毫不留情,直接下诏书公开鞑靼使节递交的国书,谴责其讲和是假,引战是真,将鞑靼使团驱逐。鞑靼使团离开后,女真使团才找上门来。

比起鞑靼,女真的姿态要低很多——他们等到新年结束,早朝开始后才递交国书,还是由使节将写着两国文字的国书恭敬地呈到早朝上,随后使节就离开,明言会呆在鸿胪寺驿馆内静待大梁的回复。

女真的国书也很有意思:开头先是明言,自己与鞑靼结盟实在是迫于鞑靼国力强盛,实际上自己很仰慕大梁的文化,想向大梁臣服;然后写自己国土微小,难以发展国力,又与鞑靼实在太近,容易被鞑靼胁迫甚至占领,想向大梁求得辽东地区为国土,又为了保证与大梁关系的稳定,请求大梁向女真出降公主,最好能是先帝的妹妹,即皇帝的姑姑;最后保证,如果大梁能满足女真的请求,女真愿做大梁属国,并向大梁进贡岁币与本地奇珍。

这份国书,有承诺,有要求,也有威胁,当真是聪明极了,立刻在朝臣中引发震荡。

有大臣当即就觉得可以答应:“太后娘娘容禀,臣以为,以少部分国土和一位公主殿下换取女真的臣服是值得的,能收为臣属就比让他们同鞑靼结盟要好。”

也有大臣认为不该割出领土:“禀娘娘,臣以为凡我大梁国土,纵为方寸之地,也不应割让外族。当与女真使节再行谈判,使其打消索土之念。”

一群大臣吵来吵去,很久后才发现太后娘娘一言不发,慢慢安静下来。

李秋实首先向最开始支持答应女真的大臣发难:“吴阁老,你提出应允女真诉求的时候可曾想过,若是真将领土送出,辽东百姓当如何生活?你是认为该让他们舍弃家财背井离乡,还是认为可以让他们从此在异族的统治下朝不保夕地生活?”

看着太后毫无表情的面容,吴阁老低下头,讷讷不敢言。

“吾没想到,居然真有人认为割让土地可以换来臣服”,李秋实缓缓扫视满朝文武,话语不阴不阳,“吾更没想到,庙堂之上,这么多饱读圣人书的大人,居然全都视拿女人的裙带换取和平为平常。”

李秋实的话如同一块巨石砸在狗群中,激起一波嚎叫。

“太后娘娘此言差矣,”立刻有大臣站出来反驳,却是连礼都不行了,“公主受天下人奉养,如今为天下和亲也是应当,娘娘在这等时候不应有妇人之仁。”

多么熟悉的论调啊,从古至今,从生前到死后,这种论调就从没停过。李秋实想起曾经的自己,握紧了凤椅的扶手,这一次,她还真就要反对到底。

“长在深宫时不能参与肉食者之谋,如今异族来了,倒是立刻能决定两国的战与和了,这可真是神奇。”她嗤笑着,“若公主和亲当真能够使两国和平,为何前朝会被鞑靼夺取关中燕云大片国土?怎么到了这时候,同样领着朝廷俸禄,受天下人供养的文武百官们就不能站出来遏止战争了?太平时当肉食者作威作福,危难时在女人裙下瑟瑟发抖,这便是我大梁的肱股之臣们吗?”

朝臣们被骂得面红耳赤,但碍于李秋实的太后身份,又不敢激烈反驳,可李秋实可不打算放过他们。

“李次辅,你在朝臣中尤为擅长历史,你来说说,本朝初期是怎么让鞑靼安稳四十载的吧。”

被点到名的李次辅无法反抗,只得站出来回太后的话。

“回禀娘娘,太/祖皇帝在立国初期双线同时作战,收回关中与燕云,并定都城于燕地的北平,即如今的京城,势要令代代天子镇守国门,不让分毫国土。”

“很好,李次辅记得挺准的,”李秋实不咸不淡地点评,“吾还以为如今立国百余载,诸位都已经彻底忘记太/祖皇帝遗志了呢。”

这下,高傲的朝臣中有不少都低下了头。

“吾希望诸位记住,只有强者才会得到尊重,弱者只会受到侵略和侮辱。若是国力衰微,便是送出了和亲公主也会落到被杀祭旗的下场。更别提女真还妄图我大梁国土,意图以鞑靼之势威胁我大梁君臣,这等狼子野心之辈又岂会真心臣服?”说罢,李秋实点出兵部尚书,“你们兵部即日起做好战争准备。”

兵部尚书拱手领命后,李秋实命令鸿胪寺卿:“告诉女真的使节,请他转告他们的大汗,大梁请女真和鞑靼守好自己的国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