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在经历了一场内心的痛苦煎熬之后,陛下终于送走了太子的棺椁。
因为没有想过太子可能会走在自己前头的事情,陛下自然也没有提前为太子建起园陵。所以目前太子的棺椁被停放在陛下自己陵园内,与他的母亲邓皇后安置在一起。
陛下替太子挑选了一处临近自己陵园的风水宝地,等园陵修建完毕,再将太子的棺椁移入其中。
太子的棺椁移动后,朝上确实有臣子提出了关于如何安置太子妃和太子遗孤的事情。
陛下以太子妃孝顺勤俭、品性过人为由,特许她保留太子妃的头衔,带着几个年幼的儿女继续住在东宫。后宫的事务也不必假手他人,仍旧交由太子妃和楚国公主共同处理。
听到陛下的安排后,太子妃上书谢恩,但极力推辞了继续掌管宫务的任务。
考虑到太子妃心中伤痛,恐怕确实无暇他顾,陛下这才没有勉强。只是收回的后宫权柄并没有如一些人希望的那样交至妃嫔们手中。陛下令后宫诸司协助楚国公主,打理一应事宜。
后宫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就算了,陛下对他那几个儿子们的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清。
太子丧仪结束后,就有朝臣试探性地上书,以事务繁忙为由,请陛下恢复吴王和赵王的职务。
面对这样的试探,陛下面上没有显露丝毫的不悦之色。然而他也没有松口让这两位王爷重回岗位,而是提溜着余下的四位皇子一道,入朝听政。
连着这两手安排,一些机灵点的朝臣们算是回过味来了。
看来陛下如今还未定好新任储君的人选,现在正是在考察这些皇子们呢。
陛下先前让楚国公主主理宫务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在储君之位正式落定以前,陛下不想表现出对任何一位皇子的偏向,所以他宁可让女儿继续打理后宫,也不愿把这项权力交给任何嫔妃。
琢磨出陛下的意思后,一些擅长观察风向的朝臣们就开始各自选边站了。
一时之间,四位皇子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失去了唯一选择的梁国公,居然成了各方拉拢的香饽饽。
除了实在跟太子不对付的赵王之外,其余三位皇子都各自通过身边的一些人脉关系,开始向梁国公示好。
此时的梁国公,面对三位皇子同时抛来的橄榄枝,表现出了毫不动摇的坚决态度——他们邓家只忠于君上。陛下选择了谁,梁国公府往后就会坚定地站在谁的身边!
以梁国公的性格,能够做出这样的表态,自然是因为收到了陛下的暗示。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陛下心中的天平,确实偏向了太子留下的长子。
这个孩子的优势非常突出,但短板也一样明显。
为了弥补长孙在年纪上的劣势,陛下决定暂时先空悬储君之位,在考察四个儿子的同时,给长孙足够的成长时间。
为了稳固长孙的位置,同时也是为了稳住一向冲动的梁国公,陛下召梁国公私下谈话,向他透露了一些自己的意图。
接收到陛下的暗示后,梁国公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心中大定。
对梁国公府而言,太子骤然的离世自然是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但在损失已然造成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尽量补救。
对他们家而言,太子留下的长子,确实是剩余选择中最好的一个了。
虽然在血缘上,外甥的儿子没法和亲外甥相比。但这一层血脉联系,无论如何也比别的关系更加牢靠。
再说了,太子妃母族世代都是文官,梁国公府到底是以武功立足,和太子妃家的竞争不会那么激烈。
想通这些关窍之后,梁国公自然要帮着陛下一起发力。
正因太子长子的最大劣势是年纪太小,他才会以身入局,主动配合陛下,用自身的态度来钓住四位皇子,尽量维持朝局稳定。
果不其然,在收到关于梁国公态度的反馈后,包括赵王在内的四名皇子意识到唯有陛下的意见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暂时放弃互相撕巴的动作,全都开始老老实实地入朝听政,争取在陛下面前刷足好感,早日拿下储君之位。
虽然这不妨碍他们继续在朝上拉拢人脉、组建势力,但有梁国公打头做榜样,一些还持观望态度的朝臣们也都表明了自己中立的立场,没有立刻下场选边。
尽管免不了有人想提前投资,趁机挣个从龙之功,但大部分的朝臣、尤其是一些身处高位的臣子,并没有这么快地被卷入四位皇子的储位争夺中去。他们打算像梁国公一样,暂时保持中立,等到局势更加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就这样,在陛下的努力维持和经营之下,朝堂暂时被维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