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彼时黄沙 > 第105章 庙堂回响(下)

第105章 庙堂回响(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先把梯子搬走吧,别惊动了各位大臣。”婉颜拼命压住嘴角笑意,朝下方吩咐,“我现在下来已经来不及了,就在上面待一会儿,反正木头大,坐着还挺安全,你们别声张就行。”

“……”

瑶娘竟然觉得这在自己意料之中,看来这些年下来婉颜已经带给她太多惊讶。

“那夫人千万别在上面晃动,务必小心。”眼见群臣走近,她自知很难劝婉颜改变想法,只好嘱咐道,“奴婢先把梯子撤下,到偏殿候着,等下朝时再过来接您。”

“好,你们先下去吧。”

她摆了一个舒服点的坐姿,饶有兴味地看着瑶娘等人离开,又看着宇文邕一步步朝台阶上方的龙椅走去。

他头戴通天冠,五色旒珠垂在脸前,略有些看不清神色,只感肃穆沉稳,玄色袍服上用金线绣着长龙祥瑞,衣着挺括,衬得人身躯凛凛。

不知是不是她的错觉,她似乎捕捉到他的视线向房梁扫了几下。

她以为休沐不会出岔子,所以没有跟宇文邕提前说过今天会来奉天殿,也不知道方才睦颂知会殿门口的宦官时,那宦官有没有告诉他婉颜还在殿里。

杨坚、窦毅、宇文赟、宇文达、宇文直、宇文宪、韦孝宽、尉迟迥、庾信、王轨……文臣武将纷纷踏入殿中,她随意数着自己认识的人,倒觉得这一观察的视角挺有意思。

有几位老臣开口,无非是觉得宇文邕正值壮年,立储一事没必要操之过急,甚至有人直谏说其余皇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不乏天资聪颖者,陛下可再三思云云。

她在房梁上震惊到差点出声,这话说得难道不怕宇文赟在心里记他一笔吗……言官真是在拿命工作。

听他们辩论起初有点意思,但听久了不免乏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很难从全局去考虑,所以谁也无法真正说服谁。宇文邕虽然允许他们争辩,但心里早就有了打算,想必也不会动摇。

她忍不住在房梁上打了个哈欠。

正在朝臣争论不休时,宇文邕悄然转换话题,提出要疏浚同州的龙首渠,新开蒲州河渠,并扩大各地农田耕作范围,尤其是对于前几年发瘟疫的地区,不能忽视了当地百姓的温饱。

看来他记住了那日绛州城的大婶所说的话。婉颜不由感慨。

此时宇文赟又自请去巡视西土,当作历练。话音刚落,反对的声音便弱了几分。

“陛下。”

一位长着络腮胡的老者抱拳开口。他体格健壮,孔武有力,声如洪钟,一看便知是习武之人,正是将军韦孝宽。

“臣一直在边境设诸多线人来掌握齐国情报,近期获知迫于赋税徭役流亡的齐国百姓不在少数,甚有边境守将被佞臣算计,亦对高纬小儿怨声载道。臣以为,灭齐势在必行。”

嚯,她记得韦孝宽是宇文邕灭齐大计的忠实支持者,还献上过颇合他心意的灭齐三策,没想到宇文邕才收回权力没多久,这老将军就等不及要再和高家战一战了。

……不过想想宜阳之战的时候明明可以抢占筑城先机,却被宇文护一通阴阳怪气给掣肘住,导致最后周国处于下风,他不憋着一肚子火才怪。

“韦将军所言在理,宜阳之战时朕也曾赴前线,亲眼见识过高纬有多荒唐。”宇文邕环视大殿,不紧不慢道,“齐国上下多笃信佛教,可他却亲手把人间变成了炼狱,真是可笑。”

“陛下,臣以为,灭齐不急于一时,此前宇文护之党长期横征暴敛,如今若要大规模讨伐齐国,国库粮草恐难以支撑。为今之计,当先休生养息。”

另一大臣站出来,举着玉笏板说道。

不认识这人是谁,但看装束是个文官,说的也不无道理……婉颜在房梁上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皇上,您如今所做之事,包括疏浚水渠、扩大耕地,并将贫下户征入府兵,都对囤粮和充兵大有裨益,且见效不会太慢。”

一位站得笔直的青年不卑不亢开口。婉颜眯了眯眼,辨认出来这正是军事才能卓越又为人正直低调的齐王宇文宪。宇文护死后,宇文邕已封他为新任大冢宰。

“微臣也认同大冢宰所言,”杨坚紧接着说,“微臣常年治理随州,深感只要及时调整政策,宇文护在世时的那些弊病解决起来并不算难。陛下若决心讨齐,不必等太久。”

“老臣戍守边境,亦可设计瓦解齐国君臣关系,折高纬小儿羽翼。”韦孝宽又适时补充。

该说不说,他们几个配合得还挺好……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理,然尚有一事不容忽略。”

此刻宇文邕再次启唇,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庄严而稳重。

“——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征兵打仗,就朕收到的各地上书而言,青壮年根本不足以弥补人力空缺,这才是问题关键。”

话音刚落,群臣皆面面相觑,或茫然困惑,或低头不言,不管他们是否想到解决措施,都未立刻接话。

婉颜打了个激灵。

宇文邕刚才肯定韦孝宽的话时提了一句齐国的佛教情况,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但她现在想来……他已经在打算灭佛一事了吗!

起初,一些人会遁入空门来躲避战乱,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出家可以逃避赋税徭役,再也不用费力种田,再也不用为生计苦恼,只需要念念经、做做法事,捧得信佛的贵族高官们高兴了,自然多的是供养的油水可挣。

于是,原本清静避世之地,成了浑水摸鱼之辈云集的场所。佛寺僧侣不缺好吃懒做之徒,而真正在干活的农民上交的赋税却又要被拿去供养这些人和繁冗的佛事……在如今这样需要统一安定的乱世中,这种乱象早就该改变了!

但难就难在,其中牵扯的既得利益者太多,加上乱世百姓里佛教信徒才是主流,若想国家强大,必须拿出坚不可摧的魄力和执行力,才能尝试撼动腐朽的现状。

也因此,在场群臣中不可能无人想到这一点,却无人敢第一个开口。

宇文邕却像早就料到这般景象一样,继续道:

“邙山之战后,朕曾微服前往过绛州城,目睹了当地青壮年被宇文护抓去石窟充当苦力的惨状。宜阳之战时,云阳夫人冒险潜伏齐都邺城,她告诉朕,那里佛寺难以计数,大量人力物力被用于建造佛塔庭院,虽华美壮观,可百姓却被官兵鞭打,多有死伤。

“因此,朕决定暂停周国内各新石窟佛寺的营造,至于旧有建筑,规模太大、装饰太繁琐者皆可拆除,将用料返还百姓谋生。但朕知道,这远远不够。

“所以,当务之急,除了缩减佛寺规模,还地于民,还需令必要僧侣之外的闲杂人等一律还俗,重新编户。”

哎,居然还提到了她的观察,她就说多出去走走有好处吧……婉颜望着双眸熠熠的宇文邕,倍觉感慨。

大家习惯于谈中古史上的“三武灭佛”,但三个武帝的出发点并不完全一致。北魏太武帝灭佛屠杀了众多僧侣,其背后暗藏政治斗争;唐武宗灭佛,则与他本人痴迷道教、僧侣与权贵勾结甚至渗透到国家大事中密切相关。

对于北周武帝宇文邕来说,他并非厌恶佛教经义,也并非忌惮僧侣势力,他所做皆是为了“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尽快结束乱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