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次春宵

繁体版 简体版
1001次春宵 > 北魏-太和轶事 > 第14章 平地起波澜(二)

第14章 平地起波澜(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拓跋桢?拓跋丕眼皮一抬。

宗室里论资排辈,除了年岁渐大,德高望重,位高权重,自然还有出身二字。

拓跋桢是景穆帝的第十一子,文成帝之弟。是景穆子孙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一个。

拓跋丕犹记得当时宗亲大会,他拍板支持皇帝守丧三年的举动。还言之凿凿,不支持便是不忠不孝。

拓跋丕不动声色:“他不是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了么?”

“当时的诏令可是禁锢终身呐。结果呢?南伐迁都要表态的时候,他可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这禁锢,不会就因为支持至尊守丧的事儿就给免了吧?”

穆泰给拓跋丕添酒,“当初可是太后亲自下的令,他保住了命还是心有不甘呐,眼下终于看到机会了,又想闻风而动了?”

拓跋丕了然,眼下至尊最关切的唯有南迁一事,拓跋桢定然是决定在这件事上襄助皇帝了。

“还有一张‘复本封’。”穆泰又给自己倒了一碗,拓跋丕府中的酒碗亦为玉制,那酒水在玉盏里摇曳,在烛光下发出晶莹剔透的光。

“听说托人进冯府说项,给冯昭仪送了礼。咱们的至尊为她可是将王遇一黜到底,可想而知,再加上这股枕头风,启复是迟早的事。”

一提起这事 拓跋丕只觉悔之晚矣。心中难免斥三娘和冯诞糊涂,从前冯家二娘子在暗,既一计不成,再追一计便是,怎好教她翻身。

他将三娘求的药,加大剂量,所图便是一举中的。

可叹,可惜。

三娘到底心软,毕竟是同胞姊妹。

转头又想,若三娘当真是个不念旧情之人,亦不会至今依然看顾支持他们这些太后旧人了。

此一念,让他生出也罢的感慨来。

三娘到底年轻,太后那般的雷霆手段还待慢慢学。

余下颇伤天和人和之事,便让他们来做吧。

面上却仍是笑笑。

穆泰不满南迁一事,他早前就有过隐约的判断。实际上自十六年例降王爵以来,代人旧贵的集体不满,便从未发泄过。

但穆泰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人,这种不满会不会演变成什么行动。他无法判断,也不想知道。

“宦海沉浮,愿赌服输。当上则上,当下则下。也不过是寻常事罢,你怎么还看不透了?”

“世道艰辛,人情叵测,看不透也正常。”穆泰道:“但是不甘心啊,咱们鲜卑人的这一腔热血啊,真是没办法,还是得应付着才行。”

拓跋丕问他,“那你想过没有,这一腔热血,要是应付不了,会如何?”

“不如何,这世间路有很多条。一条绫,一把钢刀,或是一杯酒。”

穆泰坦然,举起玉碗,朝他一敬。颇有当年指挥大军的架势:“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晚些时候,穆泰又拎着他的两罐酒和玉碗去了拓跋丕府中的后宅,那里住着拓跋丕的弟弟和前妻所生诸子。

拓跋丕目送他:穆泰刚从任上归来,这一趟明摆着是要见许多人。

跟在拓跋丕身边的长史是老资格了,方才就是他一直守在门口,此时不由得上前多了句嘴,“要不要去听着?”

拓跋丕耷拉着眼皮,抬也没抬,挥了挥手,“叫他们聊去,能有什么事儿,发牢骚都不成么?”

冯夙此刻也在抱怨,因有些醉了,所以车轱辘话来回说。

冯修听了半晌,终于听懂了。

是至尊要乘三年考绩之机,罢冯夙的太子中庶子一职。

冯修意会,摇了摇冯夙,“给阿兄说说,至尊怎么说?”

冯夙懵懂,絮絮叨叨,只说起要免东宫官数人。

除此之外,还免了任城王拓跋澄的太子少保,广陵王拓跋羽的廷尉,以及拓跋赞的太子少师职。(注1)

他低着头,只道:“说都是为着大局好。”又呜呜似有哭腔,“还说了要降爵。”

“也是为你阿姊好?”

冯夙点点头。

冯修喂了他些蜜水,在心中沉吟。

至尊既如此,想必是要拿东宫开刀,来一次大换血,剔除些该剔除的人。

如此,日后行事时,不会有旁的牵连。

冯修日日侍奉禁中,早看出了风向的天平将往何处倾斜。

虽他岳父穆亮立场持中,不偏不倚,只支持至尊一人。

余事只要与己无关,才不欲多言。

可岳父到底是岳父,不仅出身高,能力亦强,年纪轻轻便文韬武略,受封为长乐王爵。

如今位列司空,才从关中归来,正带着几位匠作大将营建洛阳新宫室。

而他呢?

他心知自己实力平平,又被他风采卓越的大兄所压制。自是处处不如人,处处不如意。

即便是年轻时外游集会,回城时众女郑果盈车,泰半也只冲着冯诞去。

眼看老父日益衰老,连至尊见其困笃,且歔欷流涕。(注2)

日后冯诞为家主,或要分家,哪儿还有他什么出头之日。

他这样的人,要想出头,还得循乃父之路。

有一个手握实权的姊妹,自奉他为三公,做诸王的岳丈。

而三娘,早在数年前奔回家来。在常夫人面前哭闹时,败象已露。

今二娘大难不死,至洛后果有诏书册之。

眼看至尊有意扶持,此机断不可失。

他既已下定决心搏一把,便将醉酒的冯夙先由书室扶回院中去,交与其妻照料。

冯夙口中喃喃,“阿兄,阿兄怎么要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