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二十岁生日。
从现在起,我是一只成熟的猫了,要学会自己记日记。
读了一篇文章,叫《大数据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大致讲述了马克思对当下的意义。教授的马原课很好,但我回寝一想还是迷惑。
共产主义以按需分配为分配方式,这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才能保障的。那么,当在社会主义生产出现过剩时,哪些人需要继续从事生产呢?——是所有人吗?是部分人吗?还是没有人呢?
老实讲,生产力过剩的状况早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工作。
而没有人需要工作,也不太科学。即使农业用品、工业用品全部沦为自动化式生产,那我们的国家制度、社会条例和法律还是得由人来把持方向。如果说,真的将来社会发展到连社会制度都不需要人类去把控,那么多半已经不是不需要人类把控,更多像是人类已经失去了把控的资格。社会的主导者将是人工智能,或者是别的什么存在。我不知道,也许我活不到那一天。
那就是部分人工作,部分人没有工作,或者说是不用工作。
——如果能够这样简单就好了。
当今时代,工作逐渐异化,既是束缚我们的东西,又变相为我们提供着安全感。对于大部分人民群众,尤其是失业者们,有工作是很幸福的事。
在赤裸裸的现实中,未来的高级社会主义是如此美妙!能够想象到吗?一个生产力极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们愿意工作便工作,不愿意,就不工作。你要什么,就有什么,按需分配。——简直是人间天堂!
但是,甚至不需要仔细思索,只要浅浅地想一下,又觉得这种社会制度之下,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以下提出几个疑问。
Question 1:
从物质上的按需分配,足以使每个人平等地得到物欲满足。那么人与人之间是否完全平等?等级制度、种族歧视是否依旧存在?亦或者,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了同等级,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也是平等的呢?物质层次的歧视很有可能会转化成精神层面的歧视。人与人的精神水平是不可能做到同物质一样“按需分配”的——或许是思想教育环节将出现垄断,或许因为是人类的智商本就各有千秋。我不是天才,但我承认总有一些人生来就是比旁人更智慧些。
总有一些非实体的东西,来将人们区别开来。在一个没有生存压力的社会,上进的人们将充实思想财富,而惫懒者则会在物质的宠溺下,更加低能。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类,看似没有阶级划分,实则早已在不言中被同类评判着。